挠一个痒处就是挠许多痒处:指甲与皮肤的接触带来短暂而甜蜜的缓解,因为它常常会引发另一轮瘙痒。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恶性循环背后出乎意料的罪魁祸首是血清素,即所谓的快乐激素。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瘙痒只是一种轻微的疼痛,直到2009年,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瘙痒研究中心的周-峰陈和他的同事们在小鼠身上发现了特定的瘙痒神经元。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瘙痒和疼痛密切相关;它们在某些大脑区域共享相同的通路。由于这种双重性,激活其中一种会抑制另一种,这就是为什么挠痒可以暂时阻止瘙痒感。然而,这种行为也会触发化学物质血清素的释放,这有助于缓解疼痛。正是这种爆发使挠痒感觉良好,但陈的研究小组最近的工作表明,它也加剧了瘙痒-挠抓循环。
瘙痒感应神经元有一组受体,可以促进疼痛缓解,另一组受体则会诱发瘙痒。血清素只能与疼痛相关的受体结合,但由于这两组受体彼此靠近并物理相互作用,因此该化学物质的到来间接地增强了瘙痒通路。当陈和他的同事们同时激活小鼠的两种受体时,与单独开启瘙痒诱导受体相比,啮齿动物挠抓得更多。在另一项实验中,当暴露于皮肤刺激物时,缺乏产生血清素细胞的小鼠比正常小鼠挠抓得更少。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科学家们尚未在人类身上找到特定的瘙痒神经元(猕猴有)。目前可以肯定地说:在因痒而抽搐之前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