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哭泣是为了表达各种程度的情绪——从通过艰难考试后的喜悦到朋友去世后的悲伤。有些人喜形于色,动辄落泪;另一些人则沉默寡言,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也保持冷静。哭泣甚至会引发看似矛盾的行为——想想“喜极而泣”。最初是什么引发了这种复杂的行为?
两个关键因素可以帮助解释我们为什么哭泣。第一个是我们的哭泣阈值——感觉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热泪盈眶的点。这个阈值因人而异。有些人阈值较低,可能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刺激,例如错过上班的公共汽车或被朋友怠慢。但对于那些阈值较高的人来说,可能需要重大事件——孩子的出生或亲人的离世——才能产生足够强烈的情绪。这些阈值可能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甚至在一天之内发生变化。例如,身体疲惫会使人更容易流泪。
另一个核心因素是个人对情况做出反应的强度,称为情绪反应性。某些人可能大部分时间情绪强度都调到 10(想想忧郁的艺术家),但如此强烈的感觉不一定会让人哭泣。换句话说,某人是否哭泣取决于他或她对情况的反应有多迅速,而不是这个人Baseline的情绪状态。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两个要素——阈值和反应性——很可能沿着一个光谱相互作用。在一端,阈值高且脸皮厚的人可能很少感到需要哭泣,而在另一端,阈值低且高度敏感的人可能很容易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趣的是,表现出不协调行为的倾向也可能影响我们是否流泪。我和我的同事最近发现,以双态(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情感的人——例如喜悦的眼泪和悲伤的眼泪——更有可能在各种情况下哭泣,而与情绪的强度无关。但我们也发现,当一个人对某事感觉强烈时,更经常发生不协调的行为——例如想捏可爱婴儿的脸颊——这可能有助于中和极端的情绪。
总的来说,哭泣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应,而是一种多方面的行为,它可以为我们如何处理和调节我们的情绪以及我们如何体验周围的世界提供线索。
问题由 Rowena Kong 通过电子邮件提交
您有关于大脑的问题想请专家解答吗?请发送至 MindEditors@sci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