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更喜欢观点而非科学证据?

Peter Gutmann, 新西兰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Keith E. Stanovich,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荣誉教授,回答: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是所谓的认知吝啬鬼。当我们处理问题时,我们自然的默认方式是采用最不费力的认知过程。通常,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类型1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将其著名地描述为自动的、直觉的过程,这些过程不是很费力。

这与类型2思维形成对比,后者速度较慢,并且涉及处理环境中更多的线索。默认使用类型1思维在进化上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能更简单地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节省额外的脑力来完成其他任务。然而,当可用的简单线索不足或远逊于手头更复杂的线索时,问题就出现了。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的未来。


当有人选择相信个人观点而非科学证据或统计数据时,就可能发生这种冲突。当我们评估个人观点时,我们会自动激活大脑中进化上古老的区域,这些区域鼓励社交互动和同伴联结。但是,理解科学证据是一项较新的成就,它涉及更复杂、更符合逻辑且更困难的类型2处理。

从这种双重处理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观点可能胜过科学思维的几种方式。首先,有些人可能没有学会科学思维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类型1处理将成为他们的默认设置。即使我们能够评估具体证据,我们倾向于退回到类型1处理的倾向仍然可能误导我们,在面对情感上具有说服力的个人观点时,忽略逻辑推理。换句话说,即使科学思维是引人注目的,我们作为认知吝啬鬼和节省脑力的倾向也常常阻止我们进行类型2处理。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克服我们对类型1处理的倾向。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练习科学和统计思维,直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终使其成为我们的首选选项。

SA Mind Vol 26 Issue 6本文最初以标题“为什么人们会为了某人的观点而抛弃科学的严谨性?”发表在SA Mind Vol. 26 No. 6 (), p. 7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5-72a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