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连线 | 中美两国周二宣布的气候协议表明,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都认同需要更多可再生能源。但它们能否实现气候目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计划如何应对化石燃料。
这份联合声明——源于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为期四天的会谈——表明,尽管双边关系持续紧张,但双方正在为本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重新接触。
协议中概述的措施虽然规模不大,但可能标志着国际气候努力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碳排放量的下降已被亚洲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所抵消。中国排放量的下降可能会为全球遏制地球变暖污染的努力注入强大动力。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斯坦福大学研究全球排放的教授罗伯·杰克逊说:“当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排放量同时开始下降时,我们就有可能看到每年的实际排放量下降。” “我们从未见过在经济衰退之外排放量持续下降的情况。”
但美国和中国愿意走多远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两国都在迅速安装风能和太阳能,但它们仍然坚定地依赖化石燃料。煤炭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石,而美国的石油产量正在创纪录,液化天然气的出口也在上升。
美中气候声明发布之际,关于中国排放轨迹的辩论再次兴起。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劳里·麦吕维尔塔在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会扭转近几十年排放量稳步增长的局面。
今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活动有所放缓,抑制了对钢铁和水泥等碳密集型材料的需求。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有望超过中国对电力的巨大需求,分析发现。仅太阳能装机容量就将在 2023 年达到 210 吉瓦,大约是美国已安装太阳能容量的两倍。
麦吕维尔塔说:“我认为,当中国的排放量达到峰值时,全球排放量也会随之下降,这非常清楚。”
在周二发布的协议中,美国和中国表示,它们将努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并推进碳捕获项目。两国还宣布,它们将在 2025 年到期的下一份国家气候计划中纳入所有温室气体。对于中国来说,这将是首次,分析师表示,这意义重大,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排放国,甲烷是一种在 20 年期间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 80 倍的气体。
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关于到 2030 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的协议,同时加快各自经济体清洁能源的部署,“以加速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电”。
能源专家和气候倡导者对这一支持表示欢迎,称这可能有助于推动到 11 月 30 日开始的气候谈判中实现三倍目标,尽管他们警告说,可再生能源需要超越——而不仅仅是替代——化石燃料。
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前国务院官员内特·胡尔特曼表示,中国承诺在 2020 年代达到电力部门排放峰值可能表明,中国打算超越其目前的国家气候目标。
他说,中国实际上今天就可以停止建设可再生能源,仍然可以实现其目标,他还补充说,“这实际上只是他们在说,我们认识到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不打算这样做。”
达到峰值
2020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承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这是中国在 2060 年前停止二氧化碳排放的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能否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峰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巴鲁克学院能源与气候政策助理教授何刚说:“我认为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达到平台期——它会下降还是上升取决于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是否能满足需求增长。”
在电力部门,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需要超过电力需求,才能推动排放量出现结构性下降。
何刚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近年来,中国电力需求的增长主要由煤炭满足,导致排放量增加。但截至去年年底,中国还安装了 758 吉瓦的风能和太阳能容量,高于 2020 年底的 530 吉瓦。
塔夫茨大学国际环境与资源政策中心主任凯利·西姆斯·加拉格尔说,中国排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越好——考虑到中国气候污染的巨大规模。“但他们达到峰值的水平也很重要,因为中国的排放量越高,就越难实现必要的快速减排。”
2021 年,中国在乔·拜登总统组织的气候峰会上承诺“严格控制”燃煤发电。但自那以后,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过去两年中增加了 44 吉瓦以上的燃煤发电量,是美国同期退役量的两倍。
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化石燃料排放量约占全球的 30%。
气候智库 E3G 的化石燃料转型研究负责人利奥·罗伯茨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显然也表现出了巨大的领导力,但这种领导力并未转化为在化石燃料方面采取类似的行动。”
许多分析师表示,中国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他们预计新的可再生能源最终将导致煤炭发电量下降。问题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煤炭发电量升降部分取决于水力资源的可用性。近年来,极端干旱限制了水力发电量,但最近有所恢复。目前尚不清楚政府将如何应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放缓。过去,当经济出现疲软时,北京曾通过财政刺激来促进建筑和房地产项目,从而提高对钢铁和水泥的需求。
倡导转向清洁能源的智库 Ember 的亚洲项目负责人阿迪亚·洛拉表示:“转型正在进行中,我们或许可以说它正接近拐点,但我们将不得不等待并观察未来三到四年会发生什么,才能了解中国是否实现了多年持续的排放量下降,并了解这是否是由经济的根本性转变驱动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中国经济的演变。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寻求将经济从制造业型经济转变为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但实现这一目标有时很困难,当经济开始衰退时,政府会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和建筑项目。
中国领导人已将 5% 的经济增长定为目标。但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分析师秦炎表示,如果不提振工业,他们不太可能达到这一门槛,这将导致能源和化石燃料需求增长。
她在电子邮件中写道:“我的观点是,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能源密集型,这种特性不太可能在几年内转变,更可能需要十年。”
但秦炎表示,即使中国明年的排放量没有下降,该国也已经为气候努力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她说:“与(一切照旧)的路径相比,中国可再生能源等的建设正在取代煤炭,并减少了中国的排放量。”
转载自 E&E News,经 POLITICO, LLC 许可。版权所有 2023 年。E&E News 为能源和环境专业人士提供重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