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现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图像在30年后仍然萦绕在我们心头。今日的切尔诺贝利是什么样子?
1986年4月26日,一次错误的安全性测试导致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时,普里皮亚季是苏联的一部分。)随后,几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100多种放射性元素散落到周围城镇和城市。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首先,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RBMK反应堆没有像混凝土和钢制穹顶这样的安全壳结构。其次,爆炸引发的火灾持续燃烧了近十天,进一步摧毁了反应堆周围的建筑物。最后,一旦空气能够进入反应堆堆芯,石墨块(旨在调节工作反应堆中的反应)也着火了。
在爆炸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和数周内,包括钚、碘、锶和铯在内的放射性元素污染了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约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在风的吹送下,这些元素后来在远至瑞典和芬兰以及整个北半球都被检测到。
普里皮亚季和切尔诺贝利隔离区
普里皮亚季的全体居民,约5万人,距离事发地仅三公里(约1.8英里),都被疏散了。但疏散直到爆炸发生36小时后才开始。许多人不了解灾难的严重性,以为他们只会离开几天。他们被禁止携带许多物品,包括宠物,因为担心受到污染。他们匆忙的撤离留下了一座今天看来时间仿佛静止的城镇:一个洋娃娃躺在生锈的游乐场设备上,超市被大自然接管,摩天轮永远停止了转动。
在爆炸发生后的几周和几个月里,估计总共有12万到20万人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覆盖站点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区域,约1000平方英里)被疏散。
预计该地区将在数千年内都无法居住。许多放射性元素迅速衰变,但最危险的元素——碘-131、锶-90和铯-137——的半衰期分别为8天、29年和30年。在化学中,半衰期的定义意味着初始铯的一半衰变需要30年。然后,剩余的一半再衰变又需要30年。但在研究切尔诺贝利时,科学家们了解到铯的“生态半衰期”(即该元素从当地环境中实际消失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虽然供水中的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但土壤中的放射性水平仍然高于30年半衰期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