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外形的相似之处不谈,我们与灵长类亲戚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正如珍·古道尔的著名记录一样,黑猩猩会形成终身关系,并以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方式表达情感。黑猩猩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使用物体作为工具,并且可能拥有“心理理论”——即理解他人可能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能力。它们甚至在某些类型的认知任务中表现优于人类。
考虑到我们现在从比较基因组学领域所了解到的,这些共同点似乎并不令人惊讶:我们与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共享几乎所有的 DNA。然而,社会和认知的复杂性并非我们最亲近的进化亲戚所独有。事实上,它在我们看来似乎与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物种中也大量存在——比如斑鬣狗。
三十多年来,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凯·霍尔坎普一直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研究斑鬣狗的习性,她曾经连续五年住在帐篷里,与她经常被诋毁的研究对象住在一起。这项世界上对野生哺乳动物进行的最长期的研究之一,揭示了斑鬣狗不仅拥有与许多灵长类动物一样复杂的社会群体,而且还能够进行一些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世界塑造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项研究揭示了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智力如何在整个动物王国中进化。根据社会大脑假说,智力进化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这个假说是许多热门文章和书籍的主题,它认为,与同物种成员共存所带来的复杂信息处理——形成联盟、解决争端、试图智胜对方等等——会选择更大的大脑和更高的智力。相比之下,认知缓冲假说认为,智力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环境中出现的新奇事物,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
社会大脑假说在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支持:一个灵长类物种越具有社会性,其大脑就越大,并且往往越聪明。然而,霍尔坎普的研究挑战了这一假设,认为它不能普遍解释智力的进化。在2012年在马赛马拉保护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霍尔坎普和前研究生莎拉·本森-阿姆拉姆设计了一个“谜题盒”来测量鬣狗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解决它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的能力。在每次试验中,一块生肉被放置在谜题盒中,鬣狗的任务是滑动一个闩锁,然后打开一扇门以获取食物。在 62 只鬣狗中,成功的最佳预测指标可以被认为是适应处理环境中新事物的能力——探索性行为。在第一次试验中采用一系列不同行为来评估谜题盒的鬣狗,最终比那些好奇心较差的鬣狗更有可能弄清楚如何打开它。另一方面,社会等级与成功之间没有相关性。
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本森-阿姆拉姆、霍尔坎普和同事使用了谜题盒范式来测试代表 39 种哺乳食肉动物(从北极熊到雪豹再到耳廓狐)的 140 只动物的创新能力。在控制了身体质量后,大脑尺寸预测了试验成功的百分比(大脑越大,表现越好)。然而,动物的平均群体大小与成功之间没有相关性。事实上,尽管熊是独居动物,但它们最擅长打开谜题盒。相比之下,高度社会化的獴生活在平均规模接近 30 的“暴徒”中,却是表现最差的。虽然这些发现不一定排除社会大脑假说,但它们为认知缓冲假说提供了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霍尔坎普和同事计划通过比较生活在野外和城市环境中的鬣狗的创新能力,更直接地测试认知缓冲假说。
因此,智力如何在整个动物王国中进化的故事可能是复杂的。智力可能在灵长类动物中以一种方式进化,但在食肉动物和其他动物中则以其他方式进化。随着动物王国中的物种灭绝速度估计比自然速度快一千倍,像凯·霍尔坎普对斑鬣狗的开创性研究这样的研究就更加迫切,以填补这一难题的缺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