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 Tobler是苏黎世大学药理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她的回应是:
大多数动物,可能包括大多数生物,都表现出昼夜节律的休息-活动模式。睡眠可能从休息进化而来,以便在这种相当固定的休息和活动节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研究人员认为,睡眠的出现是为了让生物体能够保存和恢复能量。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会睡觉,这由与睡眠相关的典型脑电波变化定义。爬行动物也表现出与行为变化相关的脑电波状态变化,但科学家尚未明确证明爬行动物存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现的两种睡眠状态(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对于两栖动物和鱼类,虽然尚未研究很多物种,但有可能对类睡眠状态进行行为定义。
对于无脊椎动物,可以识别一些要素——如身体姿势、唤醒阈值、肌肉活动和心率——使我们能够区分休息和睡眠。特别是在昆虫中,以及在蝎子和一些甲壳类动物中,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一种与睡眠相似的休息状态。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除了昼夜节律成分外,脊椎动物的睡眠还以稳态成分为特征:睡眠的强度会随着之前清醒时间的长度而调节。实验已经引发了蝎子和几种蟑螂物种对数小时“休息剥夺”的稳态反应——也就是说,它们在恢复期间更加放松。这一发现表明,睡眠的调节方面可能也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在进化树上更进一步,只在轶事中描述过睡眠状态的存在(例如,在头足类动物(鱿鱼和章鱼)和海兔(“海毛”软体动物)中)。这些生物中是否存在真正的睡眠状态仍有待科学研究。
似乎即使在非常原始的生物体中,也已经存在着在最进化状态下(如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发现的那样)表征睡眠的基本特征。在所有系统发育水平上,科学家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即准确确定在睡眠期间“恢复”了生物体的哪些方面。一旦找到这些方面,我们或许能够为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是否睡觉的问题提供一个有意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