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格雷戈里·M·埃里克森解释道。
古生物学文献中经常提到,动物变成化石的几率是“百万分之一”。这个数字是比喻性的,重点是强调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幸存下来的几率极其渺茫。然而,所有野外古生物学家都知道,地球在揭示其死亡生物方面是有偏向性的——在某些环境下,动物被保存下来并最终出土的几率远高于其他环境。
埋藏学家(研究动物从生物圈到岩石圈转变过程的古生物学家;埋藏学字面意思是“埋葬法则”)的研究表明,在茂密丛林地区陆地上死亡的生物很少会变成化石。在这些环境中,被埋葬的机会很小,以脊椎动物和昆虫为代表的食腐动物很普遍,分解肉体和骨骼的细菌数量丰富,而且土壤呈强酸性,容易溶解骨骼。因此,在过去这种环境中的恐龙遗骸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相反,恐龙通常在曾经是河流环境的地区和极端干旱地区被发现。在前一种情况下,很明显,恐龙遗骸在大量食腐动物出现之前就被迅速埋葬了。被冲入河流系统的恐龙遗骸被发现在实际的河道中被埋葬,而另一些则被发现在以前的洪泛平原上,它们倒下的位置被决堤的洪水带来的沉积物覆盖。由于河流的流动往往会分散和破碎骨骼,因此来自河道的遗骸通常会根据水流的强度而偏向某些骨骼。(这种聚集被称为Voorhies群,以最早研究这种现象的古生物学家之一的名字命名,这种现象是指某些骨骼,如肋骨和椎骨,容易向下游翻滚,只留下部分骨骼。)在以前的洪泛平原上发现的恐龙化石也经常表现出对骨盆和较大的长骨等元素的偏爱,这些元素对于食腐动物或掠食性兽脚亚目恐龙来说很难吞食。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无论如何,一旦骨骼被埋藏在河流沉积物中,它们不仅可以免受食腐动物和多种生物的侵害,而且还可以开始一个被称为矿物化的过程。渗透过沙子或泥浆的水通常富含二氧化硅(天然玻璃)和其他矿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填充骨骼的孔隙,使其在物理上能够抵抗上方沉积物的挤压。通常也会发生至少一些实际骨基质的少量置换,通常是被富含铁的矿物质置换,但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恐龙骨骼实际上保留了它们在生命中拥有的大部分原始钙和磷酸盐矿物质。因此,“变成石头”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化石骨骼——是具有误导性的。
在干旱地区死亡的恐龙也有相当大的机会变成化石。干旱往往会使尸体干燥,使其对食腐动物的吸引力降低。与丛林或森林环境不同,沙漠中适合分解动物组织的生物要少得多。风吹的沙子,以及漂移和坍塌的沙丘,是这些动物的埋葬媒介。随后雨季的降雨将矿物质带入埋藏的骨骼中。
如果以如上所述方式埋藏的恐龙遗骸后来没有发生变质(被地球的剧变所改变),那么它们很可能仍然存在于今天,从而使专业或业余埋藏学家都能够思考其埋葬的细节。
此答案最初发布于200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