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自尊

人们变得暴力是因为自恨还是自爱?

几年前,一位青年顾问告诉我,他在处理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时面临的困境。他的直接印象与他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他认为他的暴力客户都是自大狂,有着夸大的优越感和权利意识,但他的教科书却告诉他,这些年轻的恶棍实际上患有自卑。他和他的工作人员认为他们不能违背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无论他们观察到什么,因此他们尽力提升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看法,尽管这并没有明显减少他们的反社会倾向。

长期以来,认为攻击性源于自卑的观点已成为常识。全国各地的辅导员、社会工作者和教师都被说服,提高年轻人的自尊心是遏制暴力行为和鼓励社会和学业成功的关键。许多学校让学生列出他们是优秀人士的理由,或唱赞美自己的歌曲。许多家长和老师害怕批评孩子,以免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将一些有前途的年轻人变成危险的暴徒或可悲的失败者。在一些体育联盟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奖杯。

许多人质疑这些感觉良好的练习是否真的是建立自尊的最佳方法。但潜在的假设又如何呢?当我和我的同事在 1990 年代初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一篇文章又一篇文章引用“众所周知的事实”,即自卑会导致暴力。然而,我们找不到任何书籍或论文正式陈述该理论,更不用说支持它的经验证据了。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没有人证明过。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不幸的是,对于自卑理论而言,研究人员逐渐构建了关于自卑是什么样子的综合形象,而这种形象与我们对攻击性施暴者的了解并不吻合。对自己持负面看法的人通常都在浑浑噩噩地度日,试图避免尴尬,没有表现出迫切需要证明自己优越的迹象。攻击性攻击是危险的;自卑的人往往会避免风险。当自卑的人失败时,他们通常会责怪自己,而不是别人。

面对这些不协调之处,我们开始寻找替代理论。对我们思想产生关键影响的是著名暴力人士看似崇高的自尊。萨达姆·侯赛因并非以谦虚、谨慎、自我怀疑的个人而闻名。“优等民族”的口号绝非自卑的体现。这些例子表明,高自尊而非低自尊确实是攻击性的重要原因。

我们最终用受威胁的自负来表述我们的假设。并非所有自视甚高的人都容易产生暴力行为。这种良好的看法必须与对这种看法的某些外部威胁相结合。必须有人质疑它、反驳它、破坏它。人们喜欢对自己评价良好,因此他们不愿降低自己的自尊。当有人建议进行这种修正时,许多人——那些自尊心膨胀、脆弱和不稳定的人——宁愿射杀信使。

骄兵必败
断言攻击性总是源于受威胁的自负,或者受威胁的自负总是导致攻击性,那将是愚蠢的。人类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和塑造的。许多攻击性与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几乎或完全无关。但如果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膨胀的自尊会大大增加攻击性的可能性。对于那些确实涉及施暴者自尊的攻击行为,我们认为受威胁的自负至关重要。显然,这个新理论可能对设计减少暴力的有效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那么,社会心理学家如何确定自卑还是高自尊导致暴力呢?由于没有完美、通用的方法来理解关于人类的复杂问题,社会科学家通常通过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多项研究来运作。一项研究可能会受到质疑,尤其是在存在相互竞争的观点的情况下。但是,当一致的模式出现时,结论就变得难以忽视。

研究人员通过询问一系列标准化问题来衡量自尊,例如“你与他人相处得如何?”和“你在工作或学习中通常成功吗?”。个人从一系列回答中选择,总分落在从负面到正面的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严格来说,将“高自尊的人”说成好像他们是截然不同的类型是具有误导性的,但我使用这个短语来广义地指代那些在自尊量表上得分高于中位数的人。统计分析尊重整个连续体。

许多外行人认为自尊心波动很大,但事实上,这些分数非常稳定。日常变化往往很小,即使在遭受严重的打击或提振之后,一个人的自尊分数也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大的变化最常发生在重大的生活转变之后,例如高中运动员升入大学后发现竞争更加激烈。

量化攻击性比较棘手,但一种方法是简单地询问人们他们是否容易发怒和发生冲突。然后可以将这些自我报告的倾向与自尊分数进行比较。大多数研究发现相关性很弱或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一个重要的例外是佐治亚大学的迈克尔·H·克尼斯和他的同事在 1980 年代后期所做的工作。他们通过多次测量每个人的自尊心并寻找波动来区分稳定和不稳定的自尊心。据报告,自尊心高但不稳定的人敌意最大。自尊心高且稳定的人敌意最小,而自尊心低的人(稳定或不稳定)则介于两者之间。

喝一口,挥一拳
另一种方法是比较大类人群。男性平均而言比女性自尊心更高,也更具攻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心较低,并且比非抑郁症患者更少暴力。精神病患者异常容易发生攻击性和犯罪行为,并且他们对自己有非常好的评价。

关于特定凶手、强奸犯和其他罪犯的自我形象的证据往往更多的是轶事而非系统性的,但模式很清晰。暴力罪犯常常将自己描述为优于他人——作为特殊、精英人士,应该得到优惠待遇。许多谋杀和袭击事件都是为了回应自尊心受到的打击,例如侮辱、“贬低”和羞辱。(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施暴者生活在尊严和尊重与社会等级地位相关的环境中,贬低某人可能会产生实际的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从对其他类别暴力人群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据报道,街头帮派成员对自己持有良好的看法,并在这些看法受到质疑时变得暴力。操场上的恶霸认为自己优于其他孩子;自卑存在于恶霸的受害者中,而不是恶霸本身中。暴力团体通常具有公开的信仰体系,强调他们优于他人。正如丹尼尔·奇罗特在他的引人入胜的著作《现代暴君》中所讨论的那样,战争在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的骄傲国家中最常见。

醉酒者是另一个这样的类别。众所周知,酒精在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中都起作用;酒精使人们对挑衅做出更强烈的反应。较少的研究考察了与自尊的联系,但研究结果确实符合自负模式:饮酒往往会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当然,酒精有无数种影响,例如损害自我控制,很难知道哪一个是醉酒暴行的最大因素。

针对自身的攻击性也存在。受威胁的自负似乎是许多自杀事件中的一个因素。面临破产、耻辱或丑闻而自杀的富有、成功人士就是一个例子。旧的、光鲜的自我概念不再站得住脚,而这个人无法接受新的、不那么有吸引力的身份。

虚荣不公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自卑理论是错误的。但没有一项研究涉及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形式:受控实验室实验。当我们对文献进行初步回顾时,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探测自尊与攻击性之间联系的研究。因此,我们的下一步是进行一些研究。现任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布拉德·J·布什曼带头。

第一个挑战是获得关于参与者自我概念的可靠数据。我们使用了两种不同的自尊测量方法,这样,如果我们未能发现任何东西,我们就可以确信结果不是由于使用了特殊的量表而造成的伪影。然而,我们对单独研究自尊持怀疑态度。受威胁的自负假设表明,攻击性行为往往只发生在具有高自尊的人群的子集中。为了识别这个子集,我们测试了自恋。

自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是自我观念膨胀或夸大,追求过度的赞美,不合理或夸大的权利意识,缺乏同情心,对他人的剥削态度,容易嫉妒或希望被嫉妒,经常幻想伟大和傲慢。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行为科学研究所的罗伯特·拉斯金和他的同事将这一概念扩展到精神疾病领域之外,他们构建了一个用于衡量自恋倾向的量表。

我们将该量表与自尊量表一起纳入,因为这两种特质并不相同,尽管它们是相关的。具有高自尊的个体不一定是自恋的。他们可能擅长某些事情,并且认识到这一事实,而不会自负或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人。然而,相反的情况——高度自恋但自卑——却非常罕见。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实验室中测量攻击性。我们偏爱的程序涉及让成对的志愿者互相传递响亮的噪音。噪音令人不快,人们希望避免它,因此它为身体攻击性提供了良好的类比。

噪音被呈现为比赛的一部分。每位参与者在反应时间测试中与其他人竞争。反应较慢的人会收到一声噪音,噪音的音量和持续时间由其对手设定。此程序与早期研究的程序不同,在早期研究中,受试者扮演“教师”的角色,每当“学习者”犯错时,教师都会对学习者施加噪音或电击。批评者认为,这种方法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结果,因为教师可能会出于真诚的信念,即强烈的电击或响亮的噪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施加电击或响亮的噪音。

“最差之一”
为了研究受威胁的自负的“威胁”部分,我们要求参与者写一篇简短的文章,表达他们对堕胎的看法。我们收集了文章(表面上)并重新分发它们,以便两位参赛者可以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然后,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自己的文章,以及另一个人(据称)给出的评论。

实际上,我们拿走了这些文章并随机标记为好或坏。好的评价包括非常积极的评分和手写评论“没有建议,文章很棒!”。糟糕的评价包含低分和评论“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文章之一!”。在发回文章和评价后,我们发出了反应时间测试的说明,受试者开始竞争。

结果支持了受威胁的自负理论,而不是自卑理论。在受到侮辱性批评的自恋者中,攻击性(噪音)最高。非自恋者(无论自尊心高还是低)的攻击性都明显较低,受到称赞的自恋者也是如此。

在第二项研究中,我们复制了这些发现并增加了一个新的变化。一些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与一个新人——与称赞或侮辱他们的人不同的人——进行反应时间游戏。我们对转移攻击性感到好奇:因评估而被激怒的人是否会对任何人发泄怒火?事实证明,不会。自恋者会向侮辱他们的人发泄怒火,但不会攻击无辜的第三方。这一结果与大量证据相符,这些证据表明,尽管传统观点认为,针对无辜旁观者的暴力事件非常罕见。

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事件揭示了自恋者的态度。当一家电视台对这项实验进行专题报道时,为了摄像机的利益,我们对新的参与者进行了测试。其中一位参与者的自恋得分位列第 98 百分位,并且非常具有攻击性。事后,他被展示了影片,并有机会拒绝让影片播出。他说要放映——他认为自己看起来很棒。布什曼把他拉到一边,解释说他可能不想被全国观众视为一个高度攻击性的自恋者。镜头显示,他在收到评价时使用了严重的亵渎语言,然后在施加最高允许级别的攻击性时大笑。这个人耸耸肩笑了笑,说他想上电视。当布什曼建议电视台至少对他的脸部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掩盖他的身份时,这个人难以置信地回应说不。事实上,他说,他希望节目可以包括他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我们的实验室发现是否与外部世界相符?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犯罪者不是最容易研究的人群,但我们接触到了监狱中的两组暴力罪犯,并向他们发放了自尊和自恋问卷。当我们将罪犯的自尊心与来自二十多项不同研究的年轻成年男性(主要是大学生)的已发布规范进行比较时,囚犯的自尊心处于中间水平。然而,在自恋方面,暴力囚犯的平均得分高于任何其他已发布的样本。这是区分这些囚犯与大学生的关键特征。如果监狱试图消除年轻人认为自己是上帝赐予世界的礼物的错觉,那么它就失败了。

随着我们关于自尊和暴力的发现变得广为人知,其他人纷纷争先恐后地寻找支持自卑理论的证据。他们发现的少量证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在我看来,这是可疑的。自卑的人比其他人更愿意承认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一个人之所以在自尊方面得分较低,正是因为他或她说了关于自己不好的事情。然而,行为测量继续将攻击性与自恋联系起来,并且在自恋和自尊方面都得分高可以预测最大的攻击性。

那么内心深处呢?
对这些发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也许暴力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但这难道仅仅是一种伪装吗?即使他们不承认,他们内心深处难道不是真的自卑吗?”这个论点存在逻辑缺陷。我们从大量的研究中了解到,公开自卑的人不具有攻击性。为什么自卑只会在隐藏时才导致攻击性?隐藏的自卑和公开的自卑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它被隐藏的事实,因此暴力的原因不是自卑,而是对其的隐瞒。隐藏它的是自负的外衣——这使我们回到了受威胁的自负理论。

许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暴力人群内心深处软弱的迹象,但都失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桑切斯-扬科夫斯基曾在多个帮派中生活了 10 年,并撰写了关于青年帮派生活的最详尽的研究之一,他这样说:“一些关于帮派的研究表明,许多帮派成员外表强硬,但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察。”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丹·奥尔维乌斯毕生致力于研究儿童欺凌,他对此表示赞同:“与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中相当普遍的假设相反,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具有攻击性的欺凌者(男孩)感到焦虑和不安。”

不应夸大其词。心理学尚不擅长衡量人格的隐藏方面,尤其是那些一个人可能不愿意向自己承认的方面。但目前没有经验证据或理论理由表明攻击者内心深处存在自我怀疑。

尽管这一结论与传统上关注自卑的观点相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攻击性直接源于对自我的膨胀看法。只要没有人侮辱或批评自恋者,他们就不会比任何人更具攻击性。但是,当他们受到侮辱时——这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反应往往比正常情况更具攻击性。因此,受威胁的自负公式将关于人的某些东西与关于情境的某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无论因果关系的细节如何,这似乎是预测暴力最准确的公式。

这些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学校和其他团体如何寻求通过感觉良好的练习来提高自尊的疑虑。对自己的良好看法可能会让人变得易怒,尤其是当这种良好的看法没有根据时。在我看来,帮助学生和其他人以成就和善行而自豪并没有错。但是,当人们没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时,就鼓励他们高度评价自己,这有很多理由令人担忧。赞扬应该与表现(包括进步)挂钩,而不是像每个人都有权仅仅因为自己而获得赞扬一样随意发放。

自卑的人不容易做出攻击性反应。相反,应该警惕那些认为自己优越的人,尤其是当这些信念是膨胀的、在现实中站不住脚的或严重依赖于他人频繁确认时。自负、自命不凡的人会对自己戳破他们自恋泡沫的人变得刻薄。

(延伸阅读)

  • 受威胁的自负与暴力和攻击性的关系:高自尊的阴暗面。Roy F. Baumeister、L. Smart 和 J. M. Boden 发表于《心理学评论》,第 103 卷,第 1 期,第 5–33 页;1996 年 1 月。

  • 《邪恶:人类暴力和残忍的内幕》。Roy F. Baumeister。W. H. Freeman,1997年。

  • 受威胁的自负、自恋、自尊与直接和转移攻击性:自爱还是自恨导致暴力?Brad J. Bushman 和 Roy F. Baumeister 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第 75 卷,第 1 期,第 219–229 页;1998 年 7 月。

Roy F. Baumeister 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其研究兴趣范围从社会排斥到性和攻击性。他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

更多作者:Roy F. Baumeister
SA Mind Vol 17 Issue 4本文最初以“暴力自尊”为标题发表于SA Mind 第 17 卷第 4 期(),第 54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806-54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