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启动大规模战争死难者身份识别工作

世界最大规模系统性身份识别项目将采用智能 DNA 检测技术

奠边府军事公墓

为寺庙或学校挖掘地基,在稻田中收割水稻:在冲突结束 40 年后,越南战争遇难者的腐烂遗骸仍然以这些方式被发现。现在,一项工作已经开始,它将使用智能 DNA 技术来识别据信仍然失踪的 50 万或更多越南士兵和平民的遗骸。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身份识别工作;只有 20 世纪 90 年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武装冲突中 20,000 多名遇难者的身份识别工作与之接近。

“当我在那里担任医疗兵时,我 21 岁,我从未想到这样的项目会成为可能,”越南退伍军人、基因组学先驱、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 J. 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负责人克雷格·文特尔说。“我们过去认为尸体数量只是统计数据——现在,几十年后,或许有可能为他们命名。”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尽管美国已经遣返并识别出大部分战争死难者,但越南迄今为止仅使用过时的技术识别出数百人。然而,越南人民仍然渴望获得家人的遗骸。

几年前,政府回应了他们的困境,并要求河内的先进国际股份公司 (AIC) 调查最佳处理方法。 AIC 咨询了德国汉堡的医疗诊断公司 Bioglobe,了解如何装备越南实验室并培训他们的科学家。 2014 年,越南政府宣布向该项目投资 5000 亿越南盾(2500 万美元),并表示将升级其现有的三个 DNA 检测中心。

越南科技翰林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南海说,这是个好消息,该研究所是第一个升级 DNA 检测实验室的主办方。他说,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他的研究所提出了识别失踪人员的计划。然而,“由于当时环境困难”,这些计划未能实现。

上个月,政府与 Bioglobe 签署了一份培训和咨询合同,这将使测序工作得以开始。

Bioglobe 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霍普纳说:“技术挑战相当大,但可以解决。”霍普纳为越南制定了提案。在该国炎热潮湿的气候中,在浅坟中埋藏了几十年的骨骼中的 DNA 很可能已严重降解。此外,来自土壤微生物的污染物可能会抑制科学家用来扩增少量剩余 DNA 至可分析水平的酶。霍普纳补充说,由于涉及大量骨骼,这项工作需要高效地完成。

霍普纳的提案使用了德国生物技术公司 Qiagen 的试剂盒,这些试剂盒旨在在处理旧的、埋藏的骨骼等困难来源时尽可能多地保护和揭示 DNA,并且也适用于自动化“高通量”流程。

识别过程包括将骨骼样本研磨成粉末并化学分解其细胞。在扩增之前,DNA 在密封的 Qiagen 试剂盒中提取,该试剂盒包含用于洗掉可能抑制该过程的物质的化学物质。然后,另一个 Qiagen 试剂盒针对大量基因组标记检查扩增的 DNA,以创建样本的 DNA 谱。该试剂盒还可以检测抑制剂是否仍然存在。

如果抑制剂被证明难以去除,则将使用国际失踪人员委员会 (ICMP) 运营的经验丰富的法医实验室优化的较慢、更复杂的手动方法分析样本。该实验室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领导了识别 20 世纪 90 年代冲突中丧生人员的工作,其中包括 1995 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中近 8,000 人。

培训开始
ICMP 也将在培训越南科学家方面发挥作用。张的实验室下个月将派遣六名科学家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计划。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将在汉堡专注于 DNA 检测,但他们也将在 ICMP 实习,学习识别的其他关键方面:如何在从乱葬岗挖掘骨骼时避免混淆来自不同骨骼的骨骼,或者如何在骨骼中寻找可能有助于识别的线索,例如身高或性别的指示。

ICMP 实验室负责人托马斯·帕森斯说,从斯雷布雷尼察受害者约 80% 的骨骼中提取有用的 DNA 水平是可能的。他说,越南的骨骼在地下埋藏的时间更长,并且处于更具破坏性的气候中,但高度优化的方法和仔细选择骨骼样本将有所帮助。

越南项目还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参考 DNA,以便与受害者的骨骼 DNA 进行比较。它计划开展一项外展计划,呼吁人们捐赠唾液样本以创建参考数据库——但这并非易事。许多战争受害者可能死时太年轻而没有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可能已经去世,因此参考样本将不得不来自 DNA 相似性较低的远亲。“这就是为什么使用比正常更大的标记集进行 DNA 分析尤为重要的原因,”霍普纳说。

外展计划还将呼吁人们提供有关骨骼可能埋葬地的信息。与波斯尼亚的情况不同,在波斯尼亚,调查人员有时可以使用卫星图像来识别乱葬岗,越南的工作将依赖于证人报告以及常识和军事知识。

张说,一旦所有三个政府 DNA 检测中心都升级完毕(可能在 2017 年之前),它们每年总共能够识别 8,000 至 10,000 人。他还预计,DNA 项目将改善越南的科学文化。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首次发表于 2016 年 1 月 12 日。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