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疫苗转换以根除剩余的小儿麻痹症疫区

通过注射而非口服方式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可能是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的关键

在一个温暖的十二月早晨,日出时分,Janila Shulu 的团队已经出现在尼日利亚北部卡杜纳市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贫困社区 Ungwan Rimi 的土路和小巷中。三名女性卫生工作者在一位社区领袖的陪同下,挨家挨户地奔走,将几滴小儿麻痹症疫苗挤入她们能找到的所有幼儿口中,甚至包括在街上路过的儿童。下午 1 点,在接种了数百剂疫苗后,她们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这是一个为期五天的全国性行动的第一天。

这类运动是全球推动根除小儿麻痹症的支柱,但本月,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议将疫苗接种策略从口服疫苗转变为可能需要在诊所进行注射的疫苗。专家表示,这种转变对于清除最后剩余的小儿麻痹症疫区是必要的,但这在卡杜纳市等医疗保健服务匮乏的地区提出了挑战。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流行病学家 Nicholas Grassly 说,新政策是朝着根除疾病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实施起来将很困难。“关于它是否能够实现,存在一些很大的不确定性,”他说。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Jonas Salk 因在 1955 年研制出第一种小儿麻痹症疫苗而备受赞誉,这是一种含有灭活病毒的注射疫苗,但他的竞争对手 Albert Sabin 稍后研制出的口服活疫苗是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行动的主力。这项始于 1988 年并由世卫组织协调的公私合作项目迄今已耗资约 80 亿美元。Sabin 疫苗由三种活但已减毒的小儿麻痹症病毒株组成。它价格低廉且易于管理,非常适合需要数万名受过最少培训的工作人员参与的全国性运动。

但 Sabin 疫苗中的活病毒可能会恢复为致病形式,尤其是在免疫力未普及的人群中。自 2005 年以来,尼日利亚北部一直在与此类疫苗衍生疫情作斗争,而去年巴基斯坦也爆发了一起(参见 Nature 485, 563; 2012)。

在 1 月 4 日的公告中,世卫组织呼吁逐步淘汰含有 2 型小儿麻痹症病毒株(Sabin 疫苗毒株之一)的口服小儿麻痹症疫苗——可能在短短两年内完成。2 型野生病毒形式已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但该毒株的疫苗衍生形式仍在尼日利亚和邻国传播。口服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将继续进行,但将使用一种疫苗,该疫苗仅能预防另外两种仍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野生形式传播的小儿麻痹症病毒类型。

与此同时,该政策还呼吁尽快引入口服疫苗的老对手:灭活的 Salk 疫苗。世卫组织的疫苗学家 Roland Sutter 说,这种疫苗的成本是口服疫苗的十倍以上,并且需要训练有素的卫生工作者来管理。但它没有引起小儿麻痹症的风险。卫生工作者希望通过给儿童接种可预防所有三种亚型小儿麻痹症的灭活疫苗,逐步消除疫苗衍生疫情。

“你必须有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口服和灭活疫苗都使用,“因为如果你突然停止使用口服疫苗,你就会爆发疫情”,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 Vincent Racaniello 说。一旦剩余的野生小儿麻痹症类型被清除,世卫组织将逐步淘汰所有口服小儿麻痹症疫苗。

Sutter 说,灭活小儿麻痹症疫苗的高成本仍然是该计划的一个重大障碍,该计划依赖于将成本从目前的每剂 2 美元以上降低到 50 美分以下。他说,通过加入佐剂来增强免疫反应,以及将疫苗皮下注射而不是肌肉注射,可能有助于降低所需的剂量并降低成本,新型疫苗也可能做到这一点。

Grassly 说,卫生基础设施是另一个巨大的障碍。在诊所而不是挨家挨户地提供疫苗接种将对尼日利亚构成挑战,尼日利亚是世界上常规免疫接种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不到 50% 的儿童接受完整的儿童疫苗接种计划,而在尼日利亚北部部分地区,这一数字约为 10%。

巴基斯坦卡拉奇阿迦汗大学的免疫专家、世卫组织发布新疫苗接种政策的委员会成员 Zulfiqar Bhutta 说:“作为一个全球社区,我们必须在整合小儿麻痹症和常规免疫接种方面做得更好。”他认为最终转向灭活疫苗是使根除小儿麻痹症与常规免疫接种相一致的机会。“我们本应早点这样做,”他说。

本文经《自然》杂志许可转载。这篇文章于 2013 年 1 月 14 日首次发表

Ewen Callaway is a senior reporter at Nature.

More by Ewen Callawa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