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猕猴坐在电脑前。屏幕左侧边缘出现一个黄色方块——目标。延迟几毫秒后,右侧出现第二个目标。问题是:猴子会先看哪个目标?到目前为止,神经科学实验还算常规,但下一步却非同寻常。通过非侵入性地将不可听见的声能脉冲导向大脑的特定视觉区域,一组科学家引导了这只动物的反应。如果他们聚焦于大脑的左侧,猴子更频繁地看向右侧。如果他们聚焦于右侧,猴子更频繁地看向左侧。
这项实验的结果于上周在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公布,标志着首次安全有效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使用聚焦超声,以改变大脑活动而不是破坏组织。在绵羊身上进行的第二项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这一发现为非侵入性刺激人类特定大脑区域铺平了道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工程师、猕猴研究的主要作者扬·库巴内克说。这项技术最终可能用于诊断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障碍,如帕金森病、癫痫、成瘾和抑郁症。其他科学家对此持乐观态度。“能够以非常谨慎设计的剂量,实际传递[聚焦超声],并在您想要的位置刺激大脑,调节回路而不是破坏它,这个想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验证,”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海伦·梅伯格说,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超声波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成像。当高于人类听觉水平(超过 20,000 赫兹)的声波对准身体时,部分能量会反弹回来,形成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聚焦超声(FUS)提高了能量水平以实现其他目的。就像使用放大镜将光束聚焦在一个点上并燃烧树叶一样,FUS 将多达 1,000 个声波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具有精确性和准确性。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聚焦超声于 2004 年首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其潜在用途日益广泛,引起了许多医生的兴奋。“聚焦超声影响组织的机制有 18 种。这一事实为治疗各种医学疾病创造了机会,”弗吉尼亚大学前神经外科联合主任、聚焦超声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尼尔·卡塞尔医学博士说,该基金会致力于加速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十年前,FUS 正被研究作为三种疾病或障碍的治疗方法。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 90。然而,到目前为止,它仅在人类身上用于靶向和用热量破坏组织。除了子宫肌瘤外,它还在美国获准用于其他四种治疗用途。前列腺癌于 2015 年被添加到列表中,尽管一些泌尿科医生对其使用持不温不火的态度,并在 2016 年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强调,其长期疗效尚未得到证实。在大脑中,FDA 于 2016 年批准将其用作原发性震颤的消融治疗(去除组织)。(在欧洲,它的使用更为广泛。)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兼主任霍华德·艾森伯格参与了 FUS 作为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针对每种疾病的不同大脑区域。他发现患者喜欢这项技术,因为它比深部脑刺激的侵入性更小,深部脑刺激需要手术植入电极。“这实际上不是手术,”艾森伯格说。此外,由于 FUS 非常精确,艾森伯格说,“您可以雕刻病灶,您可以制作三个彼此靠近的消融灶。”
相对而言,神经调节,即改变大脑回路中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需要较低剂量的能量,以间歇脉冲的形式传递,并且在 FUS 在大脑中可能用途的列表中相对靠后。“这是一种前沿方法,”艾森伯格说,他对使用 FUS 打开血脑屏障进行药物输送更感兴趣。但如果该技术能够完善为大脑刺激方法,它将开辟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它可以比经颅磁刺激(TMS)更精确地瞄准——精确到毫米而不是厘米的量级。而且它可以深入大脑。“我认为第一个机会是在诊断方面,”库巴内克说。“不同患者的疾病回路可能不同。如果我们能够特异性地刺激大脑深处的区域,并测量震颤的减少,那将[告诉我们该区域]参与了这种行为。”下一步是将聚焦超声应用于各种精神健康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刺激方法。
与库巴内克一样,哈佛医学院放射学教授、布莱根妇女医院神经调节实验室主任承施克·柳在神经科学学会会议上展示了使用 FUS 成功进行大脑刺激。在绵羊身上,柳和他的同事表明,FUS 既可以兴奋也可以抑制大脑活动,而没有明显的伤害。但柳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种可穿戴的经颅 FUS 系统。他的团队创造了一种小型装置,重量仅为四分之一磅,可以由绵羊佩戴,绵羊的颅骨结构与人类相似。该系统包括一个聚焦超声换能器,用于产生信号,一个光学跟踪器和一个施加器,用于通过植入的基座将换能器固定在头部上方。(在人类身上,他们计划消除植入的需要。)该小组还开发了一种计算机算法,能够预测声学焦点的强度和位置,柳将声学焦点比作一块大奥尔佐意大利面大小的区域。
“这些工具本身确实正在改变可能性的面貌,”梅伯格说。“如果我们能够用超声波调整[大脑回路],而无需打开大脑,那岂不是很棒吗?”她说。这将避免手术和定期更换电池的需要。“您可以像绵羊一样佩戴设备,”她补充道。“我们可以开始梦想一些基于精湛神经科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