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林的困境:大熊猫从濒危名单中移除后

这一标志性动物的地位变化由一家有影响力的自然保护组织发起,在中国引发争议

大熊猫已成为中国自身的象征,更在国际上成为保护地球上最稀有野生动物事业的象征。现在,世界主要自然保护机构之一已将这种标志性熊科动物从其长期以来的“濒危”地位中移除。然而,中国的官员和一些科学家并没有因将这些珍贵的动物从灭绝边缘拉回来而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这种地位变化为时过早,并希望将大熊猫重新列入名单。

明尼苏达州自然资源部保护生物学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熊类专家组联合主席戴维·加舍利斯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故事。”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监测动植物的状况,并每四到五年更新其《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上个月将大熊猫从名单中移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物种受威胁状况的指定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许多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保护政策和资金决策都基于其分类。人们担心,地位的变化可能会使中国的熊猫项目失去某些国际资金的资格,并可能导致更宽松的保护规则。

近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引入和实施严厉的伐木和偷猎禁令,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鼓励森林恢复的项目。它建立了67个保护区,是1246只熊猫的家园,根据中国的第四次全国熊猫调查,这约占野生熊猫总数的三分之二,该调查于2015年2月发布。加舍利斯说,在《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濒危”状态26年后,宣布熊猫为“易危”状态“证明这些保护工作奏效了,他们应该继续这样做”。“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息。”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影响深远的故事的未来。


即使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路边横幅宣传其作为大熊猫和其他受保护物种的避难所的地位,该地区也正蓬勃发展,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图片来源:JORDAN ASHLEY NOBLE,密歇根州立大学系统集成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宣布在中国并没有受到一致欢迎。国家林业局发表官方声明称,降低熊猫的保护级别“为时过早”,并誓言继续将它们作为濒危物种加以保护。新的指定也分裂了科学界的意见。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近年来大熊猫种群一直在稳步增长,降级是自然结果,但批评者表示,这一变化可能会损害保护工作,并将熊猫推向灭绝的边缘。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决定是基于中国的第四次全国熊猫调查,数千名政府野生动物工作人员、科学家和志愿者于2011年至2014年期间梳理了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440万公顷森林。调查发现了1864只野生大熊猫的证据,比1998-2002年进行的上次调查增加了16.8%。但许多研究人员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质疑这两次调查是否应该进行比较。“第四次调查的搜索力度更大,梳理的面积比上次尝试大76%,”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美国被称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范说:“他们发现更多熊猫并不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总人口在上升。”

加舍利斯反驳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决定不仅仅基于熊猫数量的明显增加,还基于调查的其他方面。例如,他说,该组织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大熊猫是一个未来推断会减少的物种。对于此类物种,最大的亚种群必须有250只或更少的成熟个体才能符合“濒危”标准。加舍利斯说,由于中国最大的熊猫亚种群有400多只动物,因此该物种仅符合“易危”类别的标准。

包括清华大学生态学家刘雪华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地位发生变化,大熊猫仍将继续表现良好。然而,另一些人担心,动物的状况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乐观。例如,第四次熊猫调查发现,与12年前进行的上次调查相比,野生熊猫生活的总面积增加了11.8%,达到约258万公顷。然而,“栖息地正日益被道路、铁路、水坝和矿山分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家欧阳志云说。

现在,大熊猫生活在33个孤立的亚种群中,这些亚种群被难以逾越的物理屏障隔开,而上次调查中只有15个这样的群体。“这当然不能表明熊猫栖息地有所改善,”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范说。根据第四次熊猫调查,只有六个亚种群各有100多个个体;22个亚种群各有不到30只动物,面临着灭绝的高风险。欧阳说:“如果未采取 drastic 措施,那些各有不到10只动物的亚种群(约18个)很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灭绝。”

欧阳正在领导一项工作,通过创建生态廊道来连接一些孤立的栖息地,但他担心,现在大熊猫仅被列为易危物种,当地政府(他们倾向于优先考虑经济发展而非环境保护)创建这些廊道的理由可能会减弱。欧阳说:“说服官员和开发商将保护纳入考虑因素一直是一场艰难的斗争。”

在评估计划中的连接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的铁路(这条线路将穿越几个熊猫保护区)的环境影响时,研究人员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努力争取让开发商尽可能多地修建桥梁和隧道,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欧阳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主要是因为熊猫享有特殊的濒危地位。”“现在我不确定我们是否还会拥有同样的劝说力。”他补充说:“如果栖息地破碎化继续下去——这是一种可能的 сценарий,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没有尽头——这将不仅对熊猫造成毁灭性打击,还会对许多其他使用相同栖息地的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

密歇根州立大学保护生物学家刘建国说:“气候变化可能会使熊猫的情况变得更糟。”在2012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刘和他的同事发现,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将摧毁陕西省秦岭山脉的大部分竹林,该地区约有345只野生熊猫。刘说,由于竹子构成了熊猫的大部分食物,“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规划保护工作时,迫切需要将气候变化纳入考虑范围。”他补充说,如果不这样做,过去几十年中来之不易的进展可能会随着气候变暖而丧失。

去年9月,刘、欧阳和他们的一些同事开始了一项为期四年的单独研究,以调查中国13个省份的竹子种类和分布情况。他们还在收集有关土地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和熊猫下落的信息。最终,该团队希望能够做出预测,这将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各地竹子的变化。“我们需要知道其他熊猫栖息地是否会遭受与秦岭相同的命运,”刘说。“我们可能不得不在现在没有熊猫但未来可能成为合适栖息地的地区建立保护区。”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