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冬眠通常与寒冷地区联系在一起。但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气温徘徊在摄氏30度左右时,热带地区的动物也可以进入长时间的冬眠。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热带灵长类动物冬眠的证据。
马达加斯加的肥尾侏儒狐猴在野外长期消失是众所周知的,但实验室研究无法证实这些动物是否冬眠。(上面的图片显示的是一只圈养的个体。)德国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的Kathrin H. Dausmann和她的同事在野外研究了狐猴,并记录了它们在长达七个月的睡眠期间经历的生理变化。研究小组发现,与其他冬眠动物(如熊)不同,狐猴在休息时不会调节体温。相反,它们的体温会波动——有时一天内波动超过20摄氏度——这取决于它们的树洞住所提供的隔热程度。
Dausmann和她的合作者写道,根据他们的了解,这些“发现是热带哺乳动物长期冬眠的首次生理学证实,也是灵长类动物冬眠的首个证据。”由于冬眠带来的新陈代谢降低发生在体温较高的狐猴身上,作者指出,低温不应再被纳入冬眠的定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