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样子很可爱。然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乌得勒支大学的心理学家从首个关于儿童强烈优越感来源的纵向研究中得出结论,育儿方式可能会决定孩子是成为自信的孩子还是自恋的噩梦。
关于自恋是如何发展的,有两种著名的但几乎对立的思想流派。第一种将极度的自爱归因于父母缺乏关爱;另一种则认为,是那些通过过分赞扬而将孩子捧上神坛的父母造成的。在18个月的时间里,565名7至11岁的儿童参加了多项旨在衡量自尊、自恋和父母关爱的调查,回答了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像我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额外待遇”等陈述的问题。父母们填写了关于他们育儿方式的相互调查。
在3月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荷兰研究人员报告称,过度赞扬孩子的父母的孩子更有可能在自恋特质方面得分较高,但在自尊方面得分不高。他们还发现,缺乏父母的关爱与自恋之间没有这种联系。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卢克·海德说,这种相关性表明,积极的反馈应该与孩子的好行为联系起来,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堆积起来。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2008年对85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西方年轻人的自恋现象正在上升,这可能部分源于文化上对赞扬的强调,其目标是提高高自尊,PNAS论文的主要作者埃迪·布鲁梅尔曼指出。“这可能是出于好意,”他补充说,“但实际上适得其反。”
这些结果支持了以赞扬为中心的关于自恋起源的思想流派,尽管该领域的其他科学家指出,关于自恋本身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布鲁梅尔曼和他的同事们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的是自恋型人格特质(例如,渴望被钦佩),而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以日常功能受损为特征),因为临床医生不鼓励对青少年诊断这种障碍——没有人知道这种全面的精神疾病会在哪个年龄段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