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编辑,我阅读过成千上万篇文章。但有些文章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已故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在近20年前为《自然史》杂志撰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一万次善举”。古尔德指出,我们往往会记住与他人之间不愉快的遭遇,例如,司机粗鲁地在交通中超车,然后对你大喊大叫。他认为,这些事件之所以令人难忘,部分原因是它们很少发生。事实上,他指出,对于每一个不愉快的时刻,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我们可能会经历10,000次善举——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互动。社交团结、同情和合作是人性的标志。
那么,犯罪心理是多么令人困惑,这也是本期杂志的封面主题。社会和生理因素之间怎样的复杂相互作用会导致如此异常的行为?丹尼尔·斯特鲁伯、莫妮卡·吕克和格哈德·罗特撰写的文章“暴力的大脑”探讨了大脑中残暴行为的心理生物学根源。故事从第20页开始。
如果大脑化学至少部分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那么最新的成像技术或许可以帮助指出面临审判的被告肇事者身上的缺陷。毕竟,成像技术已经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一般心理过程的知识。神经科学家迈克尔·S·加扎尼加和他的同事在“脑部扫描走向合法化”一文中反驳说,没那么快。翻到第30页,了解为什么成像技术尚未准备好迎接在法庭上证明有罪的严峻挑战。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正如古尔德解释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所做的不仅仅是与法律合作。在那一万次日常善举中,有一个方面是人们如何在即使是最平凡的任务中,例如当两个伙伴合力将一个大箱子搬上楼梯时,也能流畅而自动地协调彼此的行动。从第52页开始,娜塔莉·塞班茨在“两人同心...”一文中讨论了人们看似毫不费力却未经排练的团结之舞是如何产生的。也许它会启发您与朋友分享《大众科学·思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