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负鼠可能是农民的朋友

一种喜欢以巴西塞拉多地区的 大豆害虫为食的小型哺乳动物,说明了保护这种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对农场和生物多样性都有好处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在 Mongabay.com 上阅读文章

安德烈·门多萨打开了一个鞋盒大小的陷阱上的弹簧门,向里面窥视。两只鼓鼓的黑色眼睛回望着他。他把陷阱从树枝上取下来,把这只晕头转向、湿漉漉的生物摇晃到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又一个!”他兴奋地说。

这种动物,一种细长鼠负鼠(Gracilinanus agilis),有着长而尖的鼻子、可爱的粉红色耳朵和细长的无毛腿。门多萨是巴西利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他称量和测量了这只动物,剪了它的耳朵并添加了两个金属标签。然后,放走了它,看着它蹒跚地走进一棵小树苗。这个小小的场景发生在巴西利亚植物园,距离巴西首都中心几英里。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门多萨告诉我,保护巴西的塞拉多稀树草原景观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有好处,对邻近的农场和农民也有好处。原因之一:这些研究人员最近了解到,这种小负鼠喜欢以当地的一种大豆害虫为食。“如果农民在他们的豆科植物种植园旁边保持一个天然的 [林地] 区域,”这些动物可以在那里生活,“他们可能不必使用那么多杀虫剂,”他说。

这个小的自然历史课程只是巴西长期生态研究计划(PELD 项目)的众多成果之一,该计划正在支持全国各地的九项研究工作,包括塞拉多生物群落中的两项研究。这个特别的项目始于 2009 年,由门多萨的导师、哺乳动物学家埃默森·维埃拉领导。它研究了塞拉多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如何应对食物供应和野火等因素。

塞拉多拥有 92 种小型哺乳动物,使其比非洲或澳大利亚的热带稀树草原物种更丰富。该地区主要以其开阔的草原和稀树草原而闻名。但是,攀爬树木的细长鼠负鼠生活在林地栖息地,被称为“cerradão”,仅占塞拉多生物群落的 1%。尽管这些森林中储存的碳量与亚马逊森林相比相形见绌,但它们代表了巴西稀树草原中至关重要的碳热点。

 

2011 年 9 月,一场野火席卷了植物园,烧毁了 40 年来未受影响的 cerradão 地块。与一年内从火灾中恢复的草原小型哺乳动物不同,攀爬的负鼠受到了重创。它们的数量从每公顷约 5 只下降到 2013 年的零。维埃拉和门多萨在《哺乳动物学杂志》接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报告说,它们尚未恢复。

维埃拉说,随着该地区因沿溪流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转化为农业单一作物而变得干燥,野火对塞拉多野生动物的影响正在增加。在过去 25 年里,他在巴西中部捕捉小型哺乳动物的过程中亲身观察到了这种转变。“你仍然可以找到相同的物种,但它们不像以前那么常见了,”他说。过去,他的团队每放出 100 个陷阱就能捕获 7 或 8 只动物。今天,他们每 100 个陷阱只能捕获 4 或 5 个。

其他压力也在增加。即使是这个受保护的生态保护区——巴西塞拉多地区研究最深入的区域——也受到拟议的高速公路和住宅开发的威胁。

维埃拉和门多萨希望他们的数据能够帮助拯救细长鼠负鼠以及受威胁的 cerradão 林地。2013 年,该团队发现该物种对一种在旱季造成该地区高达 30% 的大豆损害的臭虫(Euschistus heros)特别偏爱。根据他们发表在 Acta Theriologica 杂志上的研究,研究人员在他们检查的 50% 以上的负鼠粪便样本中发现了这些昆虫的残骸。

“当大豆不在种植季节时,昆虫会来到 cerradão [林地],”维埃拉解释说,“那时负鼠会吃掉它们。”他和门多萨现在正在计划更集中的研究,以确定鼠负鼠对控制害虫的效果如何。如果结果继续是积极的,那可能是农民、农业经济学家和其他人希望在巴西中部保护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又一个好理由。

Brendan Borrell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based in Brooklyn, New York. He writes fo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ature, Outside, 大众科学,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nd is the co-author (with ecologist Manuel Molles) of the textbook Environment: Science, Issues, Solutions. He traveled to Brazil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ongabay Special Reporting Initiative. Follow him on Twitter @bborrell.

More by Brendan Borrell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