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附近的棕矮星可能拥有极光——以及一颗卫星

来自地球数十光年之外的一颗棕矮星上发光的甲烷可能预示着一颗大型月球伴星的存在

Artist concept portrays the brown dwarf, with a glowing red ring at the top

艺术家构想的寒冷棕矮星 W1935。

在最近举行的 美国天文学会 (AAS) 年会上——美国国内最大的专业天文学家组织——许多宇宙天体都迎来了它们的高光时刻。

但在棕矮星的案例中,这种光芒非常微弱。

棕矮星存在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一种中间地带。它们的质量足够大,以至于核心压力足以融合氘——氢的一种同位素——但质量不足以融合正常的氢,即定义一颗真正恒星的自持过程。这个质量范围大约是从 13 个木星质量到大约 75 倍于该气体巨星的质量(或约为太阳质量的 0.075 倍)。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它们还会通过引力收缩产生热量,而一些接近质量尺度顶端的棕矮星也会融合锂。但所有这些过程都是短暂的,使得棕矮星相对惰性。因此,它们有时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我认为这个绰号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凭什么评判?也许棕矮星实际上只是超常发挥的行星。

但由于融合过程是短暂的,棕矮星形成后不久就会开始冷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色。这意味着它们在可见光中非常微弱,甚至对于光学望远镜来说是完全不可见的,即使它们离地球非常近。第一颗被发现的棕矮星 Teide-1,位于附近的昴星团中,直到 1995 年才被证实。好消息是,这些天体保留了形成时的大部分剩余热量,因此它们会发出持久的红外光芒,这使得它们在这些波长下更容易被发现。

尽管如此,在最初发现近三十年后,关于棕矮星,我们仍然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关于它们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在 AAS 会议上宣布的一个案例中,这是一个非常字面意义上的光环。

CWISEP J193518.59-154620.3——我们简称它为 W1935,因为天文学家就是这么做的——是一颗位于人马座的棕矮星。它非常寒冷,就这些天体而言:它大约为 200 摄氏度,这使得它极其微弱。直到 2019 年才被发现,尽管它距离地球仅约 47 光年。这在银河尺度上是非常近的,几乎就在我们家门口。

天文学家最近使用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JWST) 来观测 W1935,作为一项旨在更好地了解寒冷棕矮星的组成、结构和大气层的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将该天体的光线分离成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它的光谱,该光谱可用于显示不同分子的存在和丰度,例如水和二氧化碳。

然而,光谱揭示了一个惊喜。通常情况下,棕矮星中气态大气甲烷会吸收来自下方的红外光,因此在某些光谱波长处亮度会下降。天文学家看到的却恰恰相反:甲烷不是吸收红外光,而是发射光。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向 W1935 大气层中的甲烷分子注入能量。

尚未有关于这项研究的同行评议论文发表,但这个光谱上的惊喜引发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颗棕矮星太冷了,以至于它的环境温度不可能是激发甲烷的能量来源。尽管可能是某些内部过程是罪魁祸首,但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 W1935 拥有极光,根据收集数据的天文学家的说法

这真是一个大惊喜!在地球上,当太阳风的亚原子粒子被我们地球的磁场捕获时,就会发生极光。这些粒子被漏斗状地导入我们的大气层,在那里它们撞击大气中的气态原子和分子,使它们像字面意义上的霓虹灯一样发光。

棕矮星可以拥有强大的磁场,因此这当然是可能的。问题是 W1935 是一颗宇宙中的孤星;附近没有恒星可以为其提供粒子以产生极光。

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而且非常有趣。木星拥有由太阳风驱动的极光也由其三颗卫星引发: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例如,对于构造活动极为活跃的木卫一来说,它火山喷发到太空中的硫与木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极光。

W1935 是否也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它有一颗卫星,或者更令人兴奋的是,甚至有一个行星质量的天体绕其运行,那么该伴星上的火山活动可能会驱动极光。涌入的粒子将被棕矮星的磁场捕获并流入大气层,激发甲烷分子并使其发光。即使从宇宙的角度来看,W1935 离我们很近,但它仍然太远太微弱,我们无法看到任何绕轨道运行的伴星。但有可能间接探测到这样的天体。例如,正如我们在木星卫星引起的极光中所看到的那样,W1935 的极光可能会随着伴星的轨道周期而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辨别出这种模式可能非常困难,但理论上是可能的。

之前已经在棕矮星周围探测到极光,但从未在像 W1935 这样寒冷的棕矮星周围探测到。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棕矮星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磁场的棕矮星。而且,谁知道呢,也许它也可能偶然发现一颗行星或卫星。

总的来说,自然倾向于制造少量的大型天体和大量的小型天体;例如,高质量恒星很少见,而低质量恒星(如红矮星)很常见。如果这条规则延伸到更小的天体,棕矮星可能成为宇宙中最普遍的亚恒星天体。我们已经进行了近 30 年的观测,表明它们是多么有趣,但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显然,它们的闪耀时刻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篇观点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