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当蒂姆·伯纳斯-李勾勒出我们现在所知的万维网时,他将其作为解决一个古老但平淡的问题根源的方案:文档。1989年,这位计算机科学家正在日内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工作,当时一个大型项目,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即将上线。CERN是当时欧洲最大的互联网站点之一,是数千名使用各种计算机系统的科学家的家园。信息是分层存储的:一个树状的中央存储库将文档保存在其分支的末端。查找文件意味着爬上树干并到达正确的叶子。刚到CERN的科学家(而且有很多科学家——大多数研究人员只停留短暂的两年时间)很难弄清楚要冒险进入哪些分支才能找到他们项目所需的正确信息。
在当年三月提交给CERN管理层的提案中,伯纳斯-李建议构建一个更像组织自身工作结构的系统:“一个多重连接的‘网络’,其相互连接随时间演变,”他在信息管理:提案中写道。信息将不再存储在分层树上;相反,节点森林将通过链接连接。“当描述一个复杂的系统时,”他写道,“许多人会求助于带有圆圈和箭头的图表……我们需要的系统就像一个带有圆圈和箭头的图表,其中圆圈和箭头可以代表任何东西。”
正是这种对内容不可知论的态度赋予了后来的网络今天所拥有的力量。伯纳斯-李在1990年圣诞节完成的系统在各个层面都充满了灵活性:任何文件都可以通过其唯一地址或通用资源定位符(URL)来识别。在幕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相互通信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语言。而简单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将文档链接在一起,并指定了它们应该如何显示。同样重要的是,这些组件是免费提供给任何想要它们的人的。二十年后,万维网已被证明是迄今为止创建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