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惊人益处

一项研究发现,讽刺的评论可以激发创造力

“讽刺是最低级的幽默,却是最高级的智慧,”那位幽默鉴赏家奥斯卡·王尔德写道。无论讽刺是否是智慧的标志,沟通专家和婚姻顾问通常都会建议我们远离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原因很简单:讽刺表达了轻蔑的毒刺,伤害他人并损害关系。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讽刺承担着冲突的代价。

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讽刺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更高的创造力。事实上,使用讽刺可以促进讽刺交流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创造力。研究表明,在办公室里不要完全避免讽刺,而是谨慎适度地使用讽刺,可以有效地激发一些创造性的火花。

讽刺涉及构建或暴露预期含义之间的矛盾。讽刺是最常见的语言反讽形式,通常用于幽默地表达隐晦的批评或轻蔑。“帕特,别那么努力工作!”,老板可能会在发现他的助手在上网时这样说。早期对讽刺的研究探讨了人们如何解释陈述,并发现正如预期的那样,讽刺使陈述听起来更具批判性。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参与者阅读了以下情景:(1)一个人做了一些可能被负面看待的事情,例如吸烟,以及(2)第二个人对第一个人的行为发表评论,无论是字面上的(“我看到你并不关心你的肺部健康”)还是讽刺的(“我看到你非常关心你的肺部健康”)。参与者认为讽刺比字面陈述更具谴责性。在类似的研究中,鼓励参与者要么对以可能被解释为负面的方式行事的人产生同情,要么对评论第一个人行为的第二个人产生同情。这两种观点都促使参与者认为第二个人发表的讽刺评论相对于字面评论更为无礼。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影响深远的故事的未来。


其他研究表明,讽刺很容易被误解,尤其是在电子通信中。在一项研究中,30对大学生被给予一份陈述清单进行交流,其中一半是讽刺的,一半是认真的。一些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另一些学生通过录音传递信息。收到语音信息的参与者准确地判断出讽刺(或缺乏讽刺)的几率为 73%,但通过电子邮件收到陈述的参与者这样做的几率只有 56%,几乎好不了多少。相比之下,电子邮件发送者预计 78% 的参与者会理解他们讽刺陈述中固有的讽刺意味。也就是说,他们严重高估了自己通过电子邮件传达讽刺陈述语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收到讽刺电子邮件的接收者也明显过于自信。他们猜测自己会正确解读所收到电子邮件的语气,准确率约为 90%。他们对解读语音信息的能力的自信程度要低得多。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发现了这种原本阴暗的讽刺画面中的一个优点。在一项研究中,我们指定一些参与者通过从纸上预先写好的回答中选择来进行模拟讽刺、真诚或中性的对话。另一些人则是来自他人的这些不同类型信息的接收者。在参与者进行这些“对话”后,我们立即向他们呈现了测试他们创造力的任务。不出所料,接触讽刺的参与者报告的冲突比其他组多。更有趣的是,那些参与讽刺对话的人在创造力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发起和发表讽刺评论的过程提高了评论者和接受者的创造力和认知功能。只有当接受者理解表达者信息背后的讽刺意味,而不是将刻薄的评论当成字面意思时,这种创造力效应才会出现。

为什么讽刺可以增强创造力?因为大脑必须创造性地思考才能理解或表达讽刺评论,所以讽刺可能导致更清晰和更具创造性的思考。为了创造或理解讽刺,语气必须克服讽刺表达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激活并促进抽象化的过程,而抽象化反过来又促进创造性思维。考虑以下例子,它来自我的研究合作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的亚当·加林斯基)在结婚前几周的一次谈话。他的未婚妻在晚上他睡得很熟的时候把他叫醒,告诉他关于下个月即将举行的婚礼的一些新想法——其中很多都非常昂贵。亚当用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回应说:“我们为什么不请保罗·麦卡特尼来唱歌,巴拉克·奥巴马来做祝福,艾米·舒默来娱乐大家呢。”他的评论要求他的未婚妻认识到句子的表面含义(实际上是让这些人表演)和预期的含义之间存在区别。

这不是第一组研究表明,创造力可以通过通常被认为是创造力杀手的东西来提升。例如,在一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适度的噪音可以成为一种未开发的创造力来源,提供一种受欢迎的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帮助大脑建立不同的联系。此外,人们认为酒精可以帮助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减少注意力并放松身心。

讽刺可以被解释为负面的,因此会导致人际关系成本。那么,我们如何在不造成可能损害人际关系的冲突的情况下,利用它的创造性优势呢?关键在于信任。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内容和语气下,对我们信任的人表达或接收到的讽刺比对我们不信任的人表达或接收到的讽刺引起的冲突要少。当然,如果我们改变语气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鉴于极度严厉的语气和批判性的内容,即使是信任也可能不够。

考虑到讽刺的风险和好处,你最好的选择是把刻薄的评论限制在你熟悉的人的谈话中,以免冒犯他人——即使你可能在帮助他们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思考。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