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当你在聚会上闲聊时,知道你的故事是否变得无聊或者你是否说话太大声是有帮助的。然而,意识到我们给别人的印象可能不如它对其他人那么有益。
在两项研究中,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学家埃rika Carlson让人们参与与陌生人的简短对话或与熟人的多次会面。每次互动后,参与者互相评价对方的自知之明水平以及他们关系的总体质量。在另外两项涉及密友和浪漫伴侣的研究中,个人完成了调查,评价了他们朋友或伴侣的自知之明以及他们自我感知的关系质量。所有四项研究都发表在2016年8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
了解别人如何看待我们通常是一把双刃剑。总的来说,对话伙伴通常更喜欢那些更了解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的人——包括缺点和优点——而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己却有相反的反应,当他们看到的自身反映不讨人喜欢时,他们会不太喜欢别人。这些发现与过去的研究所吻合,过去的研究所表明,人们更喜欢理想化的自己,而感知到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缺点可能会让人反感。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卡尔森说:“有一种普遍的直觉,即了解别人如何看待你是件好事,”她补充说,“我们惊讶地发现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自我认知似乎真的更有利于我们周围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它使我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但不一定使人际关系更容易处理。
自知之明对外部有益的一个例外可能是在短期恋爱关系中。在对浪漫伴侣的研究中,卡尔森比较了平均在一起两年的情侣与在一起几十年的情侣的调查答复。与其他人际关系对不同,短期恋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伴侣更有自知之明而认为他们的关系更好。然而,在一起几十年的夫妇却这样认为:那些拥有自知之明伴侣的人报告了更高质量的关系。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诺拉·墨菲说,这些研究“说明了情境确实很重要”,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虽然我们可能在短期内不重视有自知之明的约会对象,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决定一段关系的成败。“在浪漫伴侣中,一开始戴着玫瑰色眼镜通常更可取,”卡尔森说。“然后情况会发生转变。”从长远来看,你希望因为你的本来面目而受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