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卡里·杜尼文是一位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社会学家,他在观看一部关于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电影时,片尾字幕中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解释性的文字说明,巴斯奎特死于药物过量,年仅27岁。杜尼文觉得这个特殊的年龄似乎给巴斯奎特的悲剧性去世增添了额外的分量,他很快意识到原因:巴斯奎特是“27俱乐部”的成员。这个广泛流传的迷思认为,名人,尤其是音乐家,异常容易在27岁去世。
电影《巴斯奎特》让杜尼文想知道27俱乐部迷思是如何传播的,以及这对身陷其中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在一篇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论文中,他提供了一些答案:他发现,由于俱乐部的存在,人们更加关注27岁去世的人,这创造了一个正反馈循环,既增强了传说的效力,也增强了与之相关的人的名气。
“关于这个特殊迷思的奇怪之处在于:即使你不知道27俱乐部,你也会遇到更多在27岁去世的著名逝者,”杜尼文说。“我们使这个迷思看起来是真的,因为更多人在27岁去世的现象似乎是真实的。”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刊登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关于才华横溢的人容易英年早逝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正如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剧作家米南德所说,“天妒英才”。
然而,音乐家、艺术家、演员和其他有创造力的人更有可能在27岁去世的观点,是最近才出现的,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发生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死亡事件之后。在1969年至1971年期间,布莱恩·琼斯、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尼斯·乔普林和吉姆·莫里森都在这个年龄去世。巧合的是,这些摇滚明星都是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偶像,他们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死亡事件发生在相隔两年的同一天。“我们是意义制造机器——这是我们作为人类所做的事情,”杜尼文说。“你看到这一点,然后说,‘这不可能是巧合!’”
杜尼文继续说,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关注到这一特定的死亡群体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确实非常不寻常。在新的论文中,他计算出一个惊人的概率,即维基百科著名人物列表(该列表的第99.9个百分位,正如杜尼文所说的“真正的超级巨星”)中排名前列的四位27岁年轻人会在两年内去世,概率为十万分之一。
他补充说,这些年来,随着其他27岁去世的名人(包括科特·柯本和艾米·怀恩豪斯)的轰动性死亡事件,这个迷思的流行度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杜尼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穿这个迷思本身——另一个研究小组在2011年已经做到了。相反,他想理清一个从一系列随机但“非常奇怪”的事件中产生的传说,是如何通过塑造随后在27岁去世的其他名人的遗产而产生现实世界的影响的。
为了获得数据,杜尼文和他的合著者,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社会学家帕特里克·卡明斯基,转向了一个著名人物数据库,该数据库几乎包括了所有语言的维基百科页面上的每个人。他们将分析范围限定为1900年后出生且在2015年前去世的人,最终得到了344,156人。研究人员使用页面访问量作为名气的指标。
他们使用的统计模型再次证实,著名人士在27岁去世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然而,在名气达到第90个百分位及以上的人群中,那些在27岁去世的人确实经历了额外的受欢迎程度提升,而这无法用其他因素来解释。对于最著名的名人,或者说大致达到第99个百分位名气的人来说,这种效应尤为明显。杜尼文说,这种提升表明,在27岁去世的人“比在26岁或28岁去世的人更有可能更出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奥马尔·利扎尔多说,文化迷思通常“非常难以进行实证研究”,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他表示,通过使用“巧妙”的方法,杜尼文和卡明斯基“在提供大量间接证据方面做得很好,证明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年龄段左右去世的艺术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恶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民俗学家蒂莫西·坦格里尼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称之为对计算民俗学的“重大贡献”。
坦格里尼说,作者成功地“利用复杂的统计模型和新颖的数据来理解信仰、故事讲述及其现实世界影响的反馈机制”。“最终,他们为理解这些年轻音乐家如何在死后——由于时间上的异常巧合——因为一种在粉丝和更广泛的公众中产生共鸣的协调叙事的出现而声名鹊起,提供了一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