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首次描述南方古猿湖畔种的化石踪迹近 25 年后,这位默默无闻的人类祖先终于迎来了它的时刻。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颅骨,属于这个早已消失的人科动物群体的成员,该群体包括智人和其已灭绝的近亲。这块化石的年代可追溯到 380 万年前,揭示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南方古猿湖畔种的面容,这个物种之前主要通过颌骨、牙齿和头部以下的一些骨骼为人所知。标本中明显的特征暗示我们的家谱可能需要修改。
根据一些说法,南方古猿湖畔种是最古老且毋庸置疑的人科动物,一些化石的年代可追溯到 420 万年前。多年来,它在家谱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是南方古猿阿法种的直系祖先,而南方古猿阿法种被广泛认为是我们自己属——人属的祖先。根据现有化石的年代和特征,古人类学家认为南方古猿湖畔种通过一种称为“渐变”的进化过程演变成了南方古猿阿法种,其中一个物种转变成另一个物种。新化石给该理论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阻碍。
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约翰尼斯·海尔-塞拉西及其同事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沃兰索-米勒地区发现了这个颅骨。其牙齿和颌骨的特征将其与先前已知的南方古猿湖畔种的碎片遗骸联系起来。化石显示了一种生物,它有一个突出的面部、大的犬齿、外张的颧骨、头顶上的一个嵴,可以固定强壮的颌骨肌肉,以及一个狭长的脑壳,里面装着一个黑猩猩大小的大脑。发现团队怀疑这个颅骨属于成年雄性南方古猿湖畔种。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以下是它可能颠覆传统观念的方式:根据在新发现的颅骨中看到的更完整的南方古猿湖畔种解剖结构,海尔-塞拉西及其同事认为,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地区的贝洛德利遗址发现的一块神秘的 390 万年前的额骨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如果这种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南方古猿湖畔种(已知化石的时间跨度为 420 万年至 380 万年前)和南方古猿阿法种(显然生活在 390 万年至 300 万年前)实际上在阿法尔地区重叠了至少 10 万年。这种重叠意味着南方古猿湖畔种不可能通过渐变进化成南方古猿阿法种。相反,南方古猿阿法种是从南方古猿湖畔种中分裂出来的,后者与其子代物种一起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这种分支进化模式,称为“分支发生”,可能发生在当一个物种的种群彼此隔离,从而能够向不同方向进化时。
但是,分支发生优于渐变进化的论点完全取决于贝洛德利遗址发现的那块 390 万年前的额骨是否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迄今为止发现的其他南方古猿阿法种遗骸都没有那么古老。问题是,只有一块南方古猿湖畔种的额骨可以与之比较——新化石中的那块——人们不能排除其他南方古猿湖畔种个体可能拥有看起来像贝洛德利额骨的额头的可能性。只有发现更多化石面孔才能解决这个未知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