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疫苗关键益处还不够

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人们生病;还可以减少免疫后感染者的传播

An illustraton of white syringes blasting orange coronavirus particles on a field of blue.

新冠疫苗已被证明非常成功,显著减少了病例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然而,对于接种疫苗后仍然感染的人(可能症状非常轻微,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是否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一直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无声传播可能会使控制疫情的努力变得复杂。

近几个月来,关于疫苗接种后传播风险的数据大量涌现。这些发现对于我们能够多快控制疫情,以及我们对那些对接种疫苗犹豫不决的人说些什么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试验通常旨在确定免疫接种是否能预防人们生病。这些是头条新闻中的有效性数字——对于两种 FDA 授权的 mRNA 疫苗,有高达 95% 的症状性新冠病例减少。但试验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提供关于疫苗是否能完全阻止感染的数据,而这才是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的最可靠方法。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推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考虑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新冠感染完全没有症状,但仍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了解接种疫苗的人是否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非常重要。然而,并非每个携带者都会传播病毒。如果携带者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意味着在呼吸和说话时释放的病毒颗粒较少——则传播风险会大大降低。那么,新冠疫苗可能带来的一个间接好处可能是降低突破性病例(即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人)的病毒载量。

由于现在许多医护人员无论是否有症状都接受新冠病毒常规检测,因此早期关于疫苗在阻止感染方面的真实世界数据大多来自这一人群。在对完全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即接种第二剂 mRNA 疫苗两周以上的人员)的多项研究中,与未接种疫苗的人员相比,出现症状或无症状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了 80% 至 90%

关于突破性病例的病毒载量问题,也有好消息传来。以色列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接种疫苗后被感染的人。这些突破性病例的病毒载量比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低约三到四倍。英国的研究人员报告了类似的结果。他们还发现,接种疫苗后被感染的人检测呈阳性的时间比未接种疫苗的人缩短约一周。

我们现在还有证据表明,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的人更少,这基于美国印度西班牙的接触者追踪研究。实验室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的鼻腔样本不太可能含有传染性病毒。

新冠病毒的 Delta 变种目前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占主导地位,它可能诱导产生的病毒载量比 2020 年初通常与病毒原始谱系相关的水平高 1000 倍。这种较高的病毒载量使 Delta 变种感染更具传染性,这导致了更多的突破性病例,尽管其中许多是轻度或无症状的。但 mRNA 疫苗仍然提供强大的保护,对症状性感染的有效性在 80% 到 90% 之间。这些疫苗在突破性病例中大幅降低病毒载量的能力可能是控制 Delta 变种传播的宝贵工具。

所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应增强人们的信心,即新冠疫苗在减少病毒传播方面非常有效。这表明,为全国绝大多数美国人接种疫苗是我们恢复正常的最佳选择。完全消除病毒传播可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但大规模疫苗接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将使新冠病毒退居我们生活的幕后。

到目前为止,根据疫苗试验的现有数据,围绕疫苗接种的大部分公共卫生信息都侧重于个人益处。而新冠疫苗在预防疾病方面的有效性确实非常显著。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其在减少传播方面的有效性,现在是时候开始强调社会效益——以及避免伤害他人的个人责任了。

尤其因为如此多的新冠病例是无症状的,未接种疫苗的人有不知不觉成为病毒携带者的风险。事实上,那些因新冠病毒而患重病或死亡风险最低的人——年轻人和健康人——最有可能成为这些不知情的携带者,因为他们过着最活跃的生活,经常与许多人接触。

那么,对于那些对接种疫苗犹豫不决的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疫苗能为你做什么?”,而是“如果你不接种疫苗,你会伤害多少人?”

在疫情早期,2020 年 2 月,波士顿举行的一次约有 175 名与会者的国际商业会议成为了一次超级传播事件。据估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仅那次会议就在美国引发了超过 30 万例感染。

我们都联系在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网络中。“六度分隔”对于我们无数相互联系的惊人密度来说,并非夸张。如果你拒绝接种疫苗并感染了新冠病毒,你可能无意中伤害的人数可能是天文数字。

诸如检测、保持距离和戴口罩等缓解措施是预防病毒传播的不完善工具。疫苗接种是我们在这次疫情中最接近确定的事情。数据表明,疫苗在减少传播方面非常有效。

对那些仍然未接种疫苗的人的信息应该是:不要让病毒利用你来伤害他人。

这是一篇观点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