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队效应

在群体中看到人脸会使其显得更有吸引力

无论您是像 Facebook 和 Twitter 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的休闲用户,还是 eHarmony 或 Match.com 等约会网站的狂热用户,您可能都创建过个人在线资料,并面临一个决定:您应该为您的个人资料图片发布什么?许多人发布头像或自拍照,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他们孩子、配偶、宠物,甚至喜欢的引言或符号的图片。如果您的目标是被认为有吸引力(说实话,谁的目标不是呢?),那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德鲁·沃克和爱德华·武尔的新研究表明,您最好的选择是选择与朋友的合影。

与朋友的合影传达了您友善且受欢迎的事实,但奇怪的是,这并不是让您更具吸引力的原因。相反,新的研究表明,当单独呈现时,单个面孔不如在群体中呈现时显得更有吸引力——这是一种感知驱动的现象,称为啦啦队效应

想想湖人女孩或达拉斯牛仔啦啦队。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女性美丽而性感。然而,她们被感知到的美感部分是一种视觉错觉,是由啦啦队员以群体而不是单独行动者的形式出现的事实造成的。当任何一位啦啦队员与她的团队在一起时,她看起来都比她独自一人时更具吸引力。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影响深远的故事的未来。


这种视觉错觉是由与其他著名的视觉错觉(如艾宾浩斯错觉月亮错觉)相同的认知和感知过程介导的。在艾宾浩斯错觉中,当一个中等大小的点被较小的点围绕时,它看起来会大得多,而当它被较大的点围绕时,它看起来会小得多。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在地平线上出现时看起来比在空中时更大的感觉。所有这些视觉错觉都表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总是对我们面前的东西的简单或直接反映。相反,我们所看到的取决于我们的视觉系统编码的物理刺激(认知科学家称之为自下而上的处理)以及上下文信息、期望和先前知识的混合(称为自上而下的处理)。

沃克和武尔认为,啦啦队效应源于三个不同的视觉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首先,每当我们查看一组物体(如一系列点或一组面孔)时,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计算有关整个集合的总体信息,包括组成员的平均大小、他们的平均位置,甚至面孔上平均情绪表达。因此,尽管该组包含许多单独的项目,但我们自然会将这些项目视为一个集合,并根据集体整体形成我们的印象。

此外,我们对整个群体的印象会影响我们对任何一个单独项目的感知。我们倾向于将单个成员视为比他们实际更像群体。因此,当我们在人群中看到一张脸时,我们倾向于将这张脸感知为与人群中所有面孔的平均值相似。

事实证明,我们发现平均脸孔非常有吸引力。通过将单独的面孔平均在一起生成的合成面孔,被评为比用于创建它们的单独面孔更具吸引力。根据沃克和武尔的说法,如果将一个面孔呈现在一个群体中会导致我们认为该面孔更类似于平均值,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该面孔更具吸引力。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沃克和武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让参与者对出现在群体中或单独出现的面孔的吸引力进行评分。在他们的两项研究中,小组照片包括同一场景中的三张男性或三张女性面孔。每张面孔的单独肖像都是从那些小组照片中裁剪出来的。参与者对每张面孔进行了两次评分,一次作为小组照片的一部分呈现,一次作为单独的肖像呈现,但这些评分的顺序在参与者之间是随机的。当男性和女性面孔作为小组照片的一部分出现时,它们都被评为比单独的肖像更有吸引力。

尽管这些发现与对啦啦队效应的感知解释一致,但人们有可能更喜欢出现在群体中的面孔,因为群体场景也传达了关键的社交或情感信息。为了解决这种可能性,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其中小组照片是通过将单独的面孔(每个面孔都单独拍摄)组装在一个集体矩阵中构建的。参与者再次对每个面孔的吸引力进行了评分,无论是在群体中还是作为单独的肖像。再次,当面孔与其他面孔一起出现时,它们被评为比单独出现时更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群体阵列由同一张面孔多次出现时,这种效应就会消失,这表明确实是许多不同面孔的平均值产生了这种效应。

显然,如果您想增强您的个人吸引力,合影是最佳选择。但是,这个小组需要多大?沃克和武尔认为,增加小组规模应该会产生更精确的平均值,而精确的平均值应该对任何一个单独的面孔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预测,在大型群体中出现的面孔将被评为比在小型群体中出现的面孔更具吸引力。令他们惊讶的是,在 4 人、9 人或 16 人组中评分的面孔的吸引力评级没有差异。看来一小群密友就足以提升您的魅力。

尽管目前的研究仅评估了照片的吸引力评级,但无论您是通过 Facebook 还是面对面互动,介导啦啦队效应的感知过程都应以类似的方式发挥作用。这些过程在自动水平上运行,对无生命和有生命物体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很难被覆盖,即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眼睛在欺骗我们。因此,无论您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约会,都要从啦啦队员那里学习一页:带上一些闺蜜(或哥们)。

您是专门研究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或心理学的科学家吗?您是否读过最近发表的同行评审论文,并且想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请将建议发送给《心智问题》编辑加雷思·库克,他是一位普利策奖获奖记者,也是 NewYorker.com 的定期撰稿人。加雷思也是《美国最佳信息图表》系列的编辑,可以通过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garethideas联系他。

Cindi May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College of Charleston. She explores avenues for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and outcomes in college students, older adults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neurodiverse.

More by Cindi May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