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做自己的好处

研究表明,真实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更幸福的人生

Portrait of smiling woman against textured wall.

Instagram 上充斥着源源不断的牛油果吐司、拿铁拉花和复古 Huji 滤镜,宣传着几乎每个人都渴望的生活。如果你相信社交媒体的说辞,这个世界充满了幸福、健康、蓬勃发展的人们,他们享受着奢华的假期,与一生的朋友一起喝酒,并在网上推广他们的热情项目。即使在全球疫情和社交隔离程度创纪录的情况下,许多人仍然会成为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完美形象的牺牲品。

但是,像 Chrissy Teigen 和 Dax Shepard 这样的名人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通过分享真实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经历,激励了数百万用户。当人们以一种感觉真实的方式展示自己,还是分享一种自我理想化的生活版本时,他们会更快乐和更满意?在我们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中,我们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确定个人的在线形象实际上如何影响他们。

我们的出发点是一个超过 10,000 名 Facebook 用户的数据库,他们完成了性格问卷调查,并自愿将其 Facebook 个人资料信息用于科学目的。这个独特的数据集使我们能够比较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即,他们对性格问题的回答)与他们如何通过帖子和他们关注的页面向社交网络和世界展示自己(即,基于计算机对其性格的预测,来自Facebook 帖子页面)。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例如,“简”可能认为自己是内向的人,并在问卷调查中这样描述自己。如果她以内向的人通常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例如,谈论阅读、书籍或电脑),那么她的社交媒体真实性得分会很高。换句话说,她的自我认知与她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方式相符。相反,如果简将自己描述为内向的人,但却以典型的外向型人士的方式发帖(例如,谈论派对或周末外出),那么她的社交媒体真实性得分会很低。

将这种真实性得分与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即,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生活总体状况评估为积极和理想的)进行映射,结果表明,那些以更真实——而不是自我理想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报告说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Teigen 和 Shepard 显然是赢家!

然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这对每个人都真的适用吗?当然,如果我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外向型人士,那么真实地发帖可能很棒。这既是我自己,也是每个人都希望我成为的样子。如果我是一个神经质的内向型人士呢?我能从做真实的自己中获得同等的好处吗?”因此,我们回到我们的数据来测试这一点。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根据的。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表达与参与者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性格特征在社会上有多受欢迎。换句话说,外向型和内向型人士都从做真实的自己中获益。

但是,真实的表达实际上会导致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吗?还是说,对生活更满意的人更容易真实地发帖?为了证明以真实的方式发帖确实能促进幸福感,我们对最初的研究进行了后续实验,以证明因果关系。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我们招募了社交媒体用户,并将他们随机分配到以真实方式发帖(基于他们的性格)或以受欢迎且让他们在他人眼中看起来良好的方式发帖。在按照这些指示度过一周后,我们切换了组别:最初以真实方式发帖的人随后被要求以理想化的方式发帖,反之亦然。与我们最初的发现一致,我们发现,在以真实方式发帖一周后,参与者报告说,与他们在为了取悦他人而发帖的那一周相比,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情绪水平更高。

我们的发现无法解答使用社交媒体是否比完全不使用社交媒体更好的问题。完全戒除社交媒体可能会产生最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但我们的结果确实表明,如果您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您应该尽量不要成为完美的牺牲品——而只需做自己!

您是专门研究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或心理学的科学家吗?您是否阅读过最近一篇您想撰写评论的同行评审论文?请将建议发送给“心理问题”编辑Gareth Cook。Gareth 是一位普利策奖获奖记者,是《美国最佳信息图表》系列编辑,您可以通过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Erica R. Bailey 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她研究真实性,既考察是什么让人感觉像自己,又考察是什么让他们在别人看来是真实的。

更多作者:Erica R. Bailey

Sandra Matz 是哥伦比亚商学院 David W. Zalaznick 商业副教授。作为一名计算社会科学家,她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传统实验方法研究人类行为和偏好。

更多作者:Sandra Matz
SA Mind Vol 32 Issue 3本文最初以“在线做自己的好处”为标题发表于SA Mind 第 32 卷第 3 期(),第 11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21-11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