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你的内在雨人

头部 আঘাত有时会揭示隐藏的艺术或智力天赋

一名 10 岁男孩奥兰多·塞雷尔 (Orlando Serrell) 有一天被棒球击中头部昏迷,事后发现他可以想起事故后任何日期的确切星期几,并且可以记住自受伤以来每天的天气。他还能够回忆起最细微的日常事件。

贾森·帕吉特 (Jason Padgett) 在 2002 年遭遇残酷抢劫,导致严重脑震荡,之后不久便开始看到他简单地描述为“图像”的东西。他开始在纸上勾勒出这些图像。当他向他人展示他的作品时,他了解到这些重复的、自相似的图案是分形。

这两人患有一种非凡的疾病,称为后天性学者综合症。在更为人熟知的学者症(1988 年电影《雨人》使其闻名)中,人们从小就被赋予非凡但狭隘的音乐、艺术、数学、记忆和机械技能,这些技能与他们在语言、社交互动和其他整体智力方面的显着缺陷形成对比。例如,在《雨人》中,演员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角色雷蒙德·巴比特 (Raymond Babbitt) 拥有惊人的数学、日历计算和其他技能以及强大的记忆力,但也表现出由其潜在自闭症引起的严重认知和行为障碍。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相比之下,在后天性学者综合症中,接近天才水平的艺术或智力技能会在痴呆症、头部重击或其他大脑损伤后出现。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发现,提高了我们每个人体内都存在某种艺术或智力领域(“内在学者”)的休眠潜力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也许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在没有疾病或损伤的情况下挖掘这些被埋没的能力。

你的内在雕塑家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研究学者综合症已经很长时间了。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前,我一直认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换句话说,学者综合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后来我参加了阿隆佐·克莱蒙斯 (Alonzo Clemons) 创作的杰出雕塑的首展。克莱蒙斯在婴儿时期似乎学得很快。然而,大约三岁时,一次跌倒导致脑损伤,使他的认知发展急剧减慢,并使他患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包括词汇量和言语有限。但之后,他发展出一种惊人的雕刻技巧,可以使用手头可得的任何材料,甚至是厨房里的起酥油。随着他的新天赋而来的是对动物日益增长的迷恋。例如,他可以看一张杂志上马的照片,然后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雕刻出一个三维复制品,每块肌肉和肌腱都以精确的细节再现。

克莱蒙斯激发了我对后天性学者综合症的兴趣,我在医学文献中寻找有关它的报告,但只发现了一些案例。1923 年,心理学家布兰奇·M·米诺格 (Blanche M. Minogue) 描述了一名三岁儿童在患脑膜炎后表现出非凡的音乐能力。1980 年,另一位心理学家 T. L. 布林克 (T. L. Brink) 报告说,一名九岁男孩在左脑中弹后表现出卓越的机械技能。在他的案例中,他能够拆卸、重新组装和改装多齿轮自行车,并发明了一种可以模拟活对手的躲闪和编织动作的沙袋。

1980 年之前的这些零星报告反映了这种情况的罕见性:脑震荡或中风通常不会增强认知或创造力。然后我决定收集此类案例的描述。到 2010 年,我已经汇编了一个全球登记册,其中包含 319 名已知的学者,其中只有 32 名是后天形成的。

在我的登记册中输入的报告中,包括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Bruce Miller,现任职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及其同事所做的工作。1996 年,米勒开始汇编首批 12 例患有额颞叶痴呆 (FTD) 疾病的人的病例。这些老年患者在确诊后首次表现出音乐或艺术技能,有时达到惊人的水平。额颞叶痴呆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的不同之处在于,退化过程仅影响额叶,而不影响大脑的更广泛区域。

FTD 通常针对大脑的左前颞叶区域和眶额皮层。这两个区域通常会抑制大脑后部视觉系统的活动,视觉系统参与处理来自眼睛的传入信号。这种疾病似乎通过关闭来自大脑前部的抑制信号来培养新发现的艺术感。释放制动器使大脑能够以新的方式处理视觉和声音。即使额叶受损可能导致表征该疾病的不当行为,它也会释放艺术或其他创造性的情感。“FTD 是了解艺术过程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窗口,”米勒说。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意外的天才源于某些大脑区域的活动减少,并与其他区域的平衡强化相结合。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系列事件,我称之为大脑受损后发生的三“R”——最常见的是在左半球受损后,类似于米勒的 FTD 病例中发生的情况。该过程始于“募集”,即仍然完好的皮质组织(通常在右半球)中的电活动增加。然后,大脑电路进行“重新布线”,以建立以前未连接的区域之间新形成的连接。接下来是由于更多地访问新连接的大脑区域而“释放”休眠能力。

理查德·奇 (Richard Chi) 和艾伦·斯奈德 (Allan Snyder)(当时都在悉尼大学心智中心)进行的一项实验使用了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这些大脑变化解释了后天性学者技能。这些研究人员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在人类志愿者中诱导了类似学者的能力。该技术产生极化电流,以减少左半球一部分的活动(该部分与感觉输入、记忆、语言和其他大脑过程有关),同时增加右半球(右前颞叶)的活动。

然后,研究人员要求研究参与者在有或没有 tDCS 的情况下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九点”难题——这项任务需要创造性地以非常规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参与者必须使用四条直线连接三行三个点,而无需抬笔或回溯线条。在刺激之前,他们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当 29 名受试者接受“假”刺激(放置电极但未通电流以测试安慰剂效应)时,他们仍然束手无策。然而,当电流接通后,约 40% 的人(33 名参与者中的 14 名)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个人怎么能在轻按开关的情况下突然表现得如此出色?因为这些速成学者——以及先天性和后天性学者——天生就“知道”他们从未被教过的东西。雕塑家克莱蒙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他本能地知道如何制作雕塑的骨架(雕塑的框架),使其作品能够展示运动中的马匹。

对学者综合症中出现的隐藏才能(无论是早年出现还是由损伤引起)的一种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技能和知识的储备库必须以某种方式遗传。我们并非从一张白纸开始人生,然后通过教育和其他生活经验来书写。大脑可能天生就具有一套内在的倾向,用于处理它所看到的东西或理解音乐、艺术或数学的“规则”。学者比普通人更能利用这种遗传知识。

天才开关
了解到这些才能甚至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否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学者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可能在不面临脑损伤或痴呆症的痛苦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释放埋藏的才华的另一种方法是应用 tDCS——或一种称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相关技术——这也是一种“思考帽”的形式,可以打开和关闭大脑区域,从而有可能增强一个人的创造力。然而,技术解决方案可能不是绝对的先决条件。冥想或简单地坚持不懈地练习艺术技能可能足以让我们打开大脑中更具创造性的右侧,从而探索未被发现的艺术能力。

随着研究人员对大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可能会找到其他方法来确定当大脑回路被调高或调低时会发生什么。扩散张量成像 (DTI) 和扩散张量追踪 (DTT) 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纤维追踪”),与早期方法相比,它们更适合揭示人脑内部布线的复杂性,使研究人员能够将大脑活动与技能的突然出现联系起来。这些更精确的技术可以提供将脑细胞连接在一起的纤维的三维图像。

揭示学者症神经生物学基础的一个挑战是,难以观察大脑在执行需要运动的创造性任务时的状态。不仅难以在 MRI 机器内进行雕刻或弹钢琴,而且任何运动都会影响图像清晰度。一种更新的技术——近红外光谱 (NIRS)——将通过用舒适的头骨帽取代笨重的机器来规避此类问题,该头骨帽测量流经大脑血管的血液中的氧气量,并将信息传递给图像处理软件。更令人鼓舞的是最近开发的一种头盔,它使用另一种成像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来监测一个人何时坐着、站着甚至运动。

这样的研究值得追求。后天性学者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巨大的大脑潜力。现在的挑战是找到最佳方法来挖掘我们内在的学者——那一点点“雨人”——同时保持我们其余的智力完好无损。

更多探索

通过抑制左额颞叶,在正常人身上揭示类似学者的技能。 Allan W. Snyder 等人,《整合神经科学杂志》,第 2 卷,第 2 期,第 149–158 页;2003 年 12 月。

天才岛屿:自闭症、后天性和突发性学者的丰富思想。Darold A. Treffert。Jessica Kingsley 出版社,2010 年。

天才击中:脑损伤如何使我成为数学奇才。贾森·帕吉特和莫琳·西伯格。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4 年。

来自我们的档案

天才岛屿。 Darold A. Treffert 和 Gregory L. Wallace;2002 年 6 月。

大众科学在线 观看 Treffert 在 ScientificAmerican.com/aug2014/savantism 讨论学者综合症

Darold A. Treffert 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他于 1962 年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学者,并在威斯康星州方杜拉克 (Fond du Lac, Wis.) 的 Treffert 中心对学者综合症进行了研究。他曾担任 1988 年电影《雨人》的顾问,并在 www.savantsyndrome.com 上维护了一个网页,该网页由威斯康星州医学会托管。

更多作者:Darold A. Treffert
大众科学 Magazine Vol 311 Issue 2本文最初以“意外的天才”为标题发表于大众科学杂志 第 311 卷第 2 期 (), p. 5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14-52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