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讨论中,一个国家对汽油、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耗通常是关注的焦点。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生产和交付消费品的能源是一个更隐蔽的碳排放罪魁祸首。
卡内基华盛顿研究所全球生态学系的博士后学生史蒂文·戴维斯追踪了2004年国际贸易商品中温室气体的供应链。通过追踪100多个国家和57个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从燃料的提取到创造商品和服务中的能源投入,再到交付给最终消费者——他和他的同事揭示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即谁排放了世界上的温室气体,以及在供应链中的哪个环节排放。
戴维斯说:“我们正在揭露这一点,使其不再‘暗箱操作’,只是为了明确人们需要在供应链中分担的不同责任。”他总结说,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碳排放源头对其进行定价。他说,这与在供应链上游核算排放量一样有效。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戴维斯和他的同事发现,燃料消耗最大的国家可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但不一定拥有最大的消费足迹。
研究人员平衡了等式后发现,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欧盟、中东、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共同占化石燃料开采排放和商品生产排放之间总差额的59%。当涉及到消费排放时,这一比例略高,为64%,这表明较高的消费率与碳排放相关。
这条规则也有一些例外。虽然中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相对较少,但其全球制造业向欧洲、美国和日本贡献了8.26亿吨二氧化碳。石油资源丰富但贫困的国家也面临着不平衡。
他说:“实际上,出口国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是像尼日利亚这样的石油国家,[它们]未能将石油出口转化为强大的经济。”
尽管如此,他认为负担应该沿着这条线传递,他希望这一观点能在12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引起共鸣。
他说:“如果你看看你得到的商品,情况会更复杂。”
这些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通讯社。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