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氢新状态

V相氢,通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挤压地球上最轻的元素而创造出来,让物理学家得以一窥气体巨行星的内部大气层,那里的压力达到数百万个(地球)大气压

通过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压力挤压地球上最轻的元素,科学家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状态:V相氢。

被挤压的氢是一种物质状态的前身,该状态最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提出,称为原子固态金属氢。当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在地球上通常以气体形式存在)可以变成固体;在足够高的压力下,当该元素固化时,它会变成金属。行星科学家认为木星的内部主要由这种物质构成。

因此,在如此高压下挤压氢时,物理学家们也得以一窥气体巨行星的内部大气层,那里的压力达到数百万个(地球)大气压。[基础,我亲爱的:你从未听说过的 8 种元素]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挤压氢
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博士生 Philip Dalladay-Simpson 和他的同事 Ross Howie 和 Eugene Gregoryanz 将少量氢气放在两个金刚石砧座之间,并将压力调高至 384 吉帕斯卡,或每平方英寸 5500 万磅(psi)。相比之下,地球大气层在海平面为 100 千帕斯卡,或每平方英寸 15 磅。在木星上,大气层的重量在云顶以下约 10,000 英里(16,000 公里)处达到 2900 万 psi,模型表明,氢可能在那里以液态金属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当压力达到 325 吉帕斯卡标记,或 4700 万 psi 时,氢变成了固体,原子形成层,在有序和混乱排列之间交替。科学家说,这是第一次有人在接近室温(约 300 开尔文,或约 80 华氏度)下看到这种形式的元素。

Dalladay-Simpson 告诉 Live Science 说:“这比以前的工作压力更高,温度也更高。” Dalladay-Simpson 说,液态氢在工业中通常在低温温度和几十个大气压的压力下制造,但还没有人将该元素冷却到足以使其固化的程度。[物理学中 9 个最大的未解之谜]

任何物质的沸点都倾向于随压力升高而升高(反之,当压力下降时则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您住在丹佛,蛋糕粉的说明会不同——在较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较低。对于氢气,只有在实验室(或气体巨行星内部)产生的巨大压力才会开始液化,并最终固化在非低温温度下的气体,例如地球表面的温度。

制造金属氢
2011 年,德国美因茨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表示,他们已经制造出金属氢,但这一说法后来遭到其他科学家的质疑,并且从未得到完全证实。

Dalladay-Simpson 说,他的团队没有制造出金属,但他们已经非常接近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氢相。任何材料都以不同的相存在。虽然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熟悉的相,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出现其他相。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挤压氢迫使各个原子聚集在一起。如果您只是冷却普通的氢气,其分子式为 H2,最终它会形成类似冰的固体,每个原子将与其他原子结合,但与其他原子对的结合强度不如与其他原子对的结合强度。“当我们使用压力时,我们迫使分子相互作用,”Dalladay-Simpson 说。压力使原子与其所有邻居聚集在一起,H2 键开始断裂。

为了测试氢的新形式,研究人员向其发射激光,并观察光波长的变化方式。这告诉了他们材料的新结构。

“这篇论文没有声称是金属状态,而是声称它是金属状态的前身,因为我们在实验中看到的与理论预测的固态金属氢的相似之处,”Howie 说,他现在是中国高压科学与技术先进研究中心的常驻科学家。

Dalladay-Simpson 说,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不确定它是否是金属,因为他们无法测试电导率。金刚石砧座之间的间隙太小,以至于测试电导率的电极无法放入。

粉碎金刚石
为了确定氢是否呈金属状态(无需进行电导率测试),该团队需要达到更高的压力,至少达到 400 至 450 吉帕斯卡,科学家们说。

Dalladay-Simpson 说,这些压力可能会超过金刚石砧座的极限,金刚石砧座可能会破碎。在未来的实验运行中,该团队希望增加压力,看看砧座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除了目前的装置外,其他技术不太适合氢。“氢在如此条件下难以容纳,因为它非常轻,因此它可以扩散到材料中,而且非常活泼,因此很容易形成化合物,”Howie 说。

Dalladay-Simpson 说他并没有气馁,并计划继续推进——或者说是挤压,正如它发生的那样。理论预测还表明,液态金属氢也可能是室温超导体。

该研究在 1 月 7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进行了详细介绍。

版权 2015 年 LiveScience,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出版、广播、改写或再分发此材料。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