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调高音量:声波使鲸鱼的歌声沉默

美国最高法院表示,海军可以使用主动声纳,尽管有证据表明主动声纳和其他噪声污染可能会使海洋和天空的居民失聪,甚至死亡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过去五十年里,由于商业航运船只的隆隆声、海洋学研究设备的咔哒声以及海军行动和声纳系统的喧嚣,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岸的太平洋噪声增加了 10 倍,所有这些都威胁到使用相同频率范围进行交流的鲸鱼。

康奈尔大学生物声学研究项目主任、鲸鱼专家和声学生态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说:“这些动物应该戴上耳塞。”他指出,中频主动声纳已导致数百只鲸鱼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感到慌乱,迷失方向,并在某些情况下搁浅而死。

为了拯救鲸鱼,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NRDC) 起诉阻止海军在该地区进行采用这种特别有害的声纳的行动。但美国最高法院上周以 5 比 4 的裁决驳回了此诉讼,允许海军继续发射声波,尽管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这种声纳的运行声音强度可与喷气发动机媲美,在训练演习中用于探测隐蔽的柴电敌方潜艇,其中约 300 艘掌握在包括中国、朝鲜和伊朗在内的 40 个国家手中。

但主动声纳也会惊醒通常隐居的、以鱿鱼为食的喙鲸。有时,它会导致它们迅速上升到海面,以至于它们屈服于“减压病”——血液中形成致命的氮气气泡;后来它们的尸体被冲到海滩上。自 1989 年以来,NRDC 记录了 13 起鲸鱼和海豚大规模搁浅事件,他们称这些事件与军事声纳的使用有关。其中包括:2005 年 1 月发生的一起事件,导致 34 只属于三个物种的鲸鱼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搁浅死亡。

大规模搁浅也许是人为产生的噪声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的最可怕的例子。但所有人类都通过道路噪音和嘈杂的工业操作造成长期噪声污染,这威胁着许多因森林砍伐和城市发展而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的物种。

克拉克说:“这种日益高涨的噪声正在剥夺动物的栖息地。”

克拉克的研究表明,例如,濒危的蓝鲸今天只能听到 100 英里(160 公里)以外的声音,而 1940 年它们的声音范围可达 1,000 英里(1,600 公里)。其他鲸鱼甚至在改变它们的曲调——字面意义上的。

根据克拉克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生物声学研究员苏珊·帕克斯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上发表的 2007 年一项研究,濒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鲸的交流频率比一个世纪前高了三分之二个八度。较高的频率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短,从而减少了它们可以交流的距离。在繁忙的航运通道中,环境噪声可能非常大,以至于鲸鱼就像在暴风雨期间一样简单地闭嘴并躲藏起来——克拉克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阻碍该物种寻找配偶和繁殖的能力。“这些海洋动物都与声音有关:那是它们交流的方式,那是它们寻找食物的方式,”他说。

噪声污染不仅是水下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汽车和卡车的轰鸣声与鸟类多样性和数量的减少有关。与此同时,北极地区的军事飞行干扰了雌性驯鹿,迫使它们每天额外迁徙一英里(1.6 公里),这可能会增加幼崽与母亲分离的可能性,使它们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并且更有可能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在加拿大,原住民因纽特人抗议加拿大空军在鹅湾附近的飞行,因为他们声称声音干扰了驼鹿、水禽和其他野生动物,从而使他们狩猎领地中曾经丰富的资源退化。)

艾伯塔大学埃德蒙顿分校的生态学家艾琳·贝恩上个月在《保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能源管道压缩站——连续产生约 90 至 95 分贝的噪声,辐射范围可达半英里(0.8 公里)——会影响鸟类的行为和生物多样性。加拿大北部散布着大约 6,000 个这样的站点,其中三分之二位于荒野地区。“雄鸟鸣叫是为了告诉其他鸟它们在哪里,它们的领地在哪里,”他说,“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一些交流中断,导致鸟类选择不在那里。”

在贝恩的研究中,生活在这些站点附近的嘈杂区域的雄鸟很难吸引配偶,这表明它们的歌声要么没有被听到,要么被错误地听到了。总的来说,嘈杂的压缩站周围区域的鸟类比安静的区域少三分之一。尽管有技术可以降低噪声水平,但贝恩表示,公司只有在人类抱怨时才被迫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投资此类措施。在荒野地区,它们不受约束。

一些保护组织,如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国际保护组织,才刚刚开始了解保护声学环境的挑战。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加利福尼亚州联邦法院针对海军提起的诉讼中胜诉,该诉讼限制在中频主动声纳在任何海洋哺乳动物的 2,400 码(2,200 米)范围内使用。但海军将此案上诉至国家最高法院,成功辩称反潜战是其最高优先事项之一,声纳操作员依赖于真实的训练演习,并且对声纳使用的限制过于繁重

克拉克说:“海军以如此专横、傲慢的态度对待其作为海洋管理者的责任,这真是可悲的一天,”他说,“这对海洋环境来说也是可悲的一天。”

Brendan Borrell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based in Brooklyn, New York. He writes fo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ature, Outside, 大众科学,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nd is the co-author (with ecologist Manuel Molles) of the textbook Environment: Science, Issues, Solutions. He traveled to Brazil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ongabay Special Reporting Initiative. Follow him on Twitter @bborrell.

More by Brendan Borrell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