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端粒——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在调节细胞生长、突变和死亡中发挥的作用。在这样做时,他们通常测量这些染色体帽的平均长度,每次细胞分裂时,这些端粒都会缩短。但是,在今天出版的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及其同事报告说,实际上是细胞中单个最短的端粒控制着它的命运。
研究人员用端粒酶敲除小鼠(它们具有非常短的端粒,并且缺乏重建端粒所需的端粒酶)与具有活性端粒酶和相应长端粒的小鼠杂交。后代都具有中等长度的端粒,但四分之一也遗传了端粒酶,并因此获得了重建端粒的能力。
格雷德和团队发现,当仅一个或两个染色体上的端粒几乎消失时,小鼠就会发生细胞突变。“我们的证据表明,一旦端粒变得非常短,细胞就会将其识别为DNA断裂,”格雷德指出。“DNA断裂通常会向正常细胞发出信号,使其停止生长或死亡,以防止染色体重排和癌症。” 最重要的是,没有端粒酶的后代经历了相当于其短端粒亲代的细胞死亡,尽管具有更长的平均端粒长度。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的获奖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科学家们还确定,端粒酶通过仅延长最短的端粒来拯救第二代小鼠的细胞,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作用于所有端粒。酶似乎还为自己节省了额外的工作:它只将端粒延长到足以恢复功能,仅此而已。格雷德说,这些发现代表着“大多数科学家思考端粒长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