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奋力自救,免遭海侵

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洪水威胁

上海——大约1000年前,中国人根据这个城市的位置将其命名为“上海”,字面意思是“在海之上”。那些先驱者可能从未想象到这个城市今天面临的局面:上海正在走向“在海之下”。

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范围内推高海平面。虽然在上海,近几年海平面上升幅度大约相当于一粒米长度,但这个拥有超过2000万人口的低洼城市不得不投入数十亿美元重建基础设施,以防范潜在的洪水。它还在修订其增长计划,希望减少其脆弱性。

上海利用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和航运中心之一,但现在它也发现自己正受到其他源于气候变化的危害威胁。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座城市遭受了更多极端天气,在正常的雨季没有下雨,并且气温上升幅度几乎是全球水平的四倍。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购买订阅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气候变化以多种方式威胁着上海的经济。由于全球变暖正在加热海水,当地渔业预计将出现业务下滑。科学家们发现,这里的鱼类在较热的水中无法繁荣生长。台风和其他形式的极端天气正在吓跑游客,并让大型货船有理由寻找其他港口。

但该市最大的担忧仍然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缓慢而稳步的威胁。较高的潮汐正在冲走城市赖以建立的珍贵三角洲土壤,并且随着海水更深入地侵入长江淡水,供水变得更加受到污染。

上海与被淹没之间的距离平均只有13英尺的陆地。建造数千栋高层建筑,再加上抽取地下水,正在使土壤下沉。现在对地下水的抽取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并且实际上正在将水泵回井中,这一举措减缓了该市向东海下沉的速度。

在长江上建造一座水闸?
但这无法使其免受另一种危险。气象学家警告说,随着巨大的风暴潮可以在较高的潮汐中涌入城市,将会发生更多洪水。为了保护上海,工程师们沿着河流修建了数百英里的堤坝。这些堤坝中最低的堤坝是为了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汐洪水而建造的。

在一些主要水道沿线,包括标志性的外滩金融中心,那里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和一些超现代的玻璃和钢铁建筑,两岸都修建了更高的河堤。

如此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已经保护上海免受了现代最高的潮汐洪水的侵袭,那是发生在1997年台风期间。专家认为,它或许能够应付到2100年的海平面逐渐上升。但这座城市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它想要更多的保障。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言人张震宇表示,该市正在考虑在长江口附近建造一座水闸。水闸可以根据潮汐和天气升降,控制流入和流出河道的水流。

张震宇透露,尽管该计划仍在讨论中,主要是因为它可能对船舶和自然产生负面影响,但它很可能获得批准。

张震宇解释说:“毕竟,建造这样的闸门会比抬高和加固堤坝更有效且成本更低”,他补充说,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向防洪基础设施投入了超过60亿美元。

破坏天然海障
上海不断加强河岸屏障,但有时它也是努力的最大敌人。为了赶上人口的激增并支持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的经济,土地稀缺的城市已经抽干了沿海湿地,并在其无休止地寻找更多空间的过程中,用新的工厂和公寓填满了这些湿地。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气候专家杨富强说,这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但同时也削弱了对抗气候变化的前线。杨富强解释说,随着推土机清除湿地植物,上海失去了可以减缓侵蚀和吸收风暴潮冲击的天然屏障。他补充说,该市应该开始恢复湿地而不是开垦湿地。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保护项目负责人任文伟表示同意。“湿地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也是该市2200万居民的保障,”任文伟说。

为了重建这一保障,任文伟等人表示,上海正在转向新的经济引擎。该市计划摆脱需要土地的工厂,并吸引更多只需要办公桌和电脑的银行家。

此外,上海对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原因:温室气体排放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建造屋顶“中央公园”
自1994年以来,上海一直在从零开始发展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现在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轨道交通网络,吸引通勤者将汽车留在家里。

与此同时,该市还在清理其电力来源。它展示了中国首个向电网出售太阳能发电的商业项目。它在欧洲以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场。在更先进电网的帮助下,来自水力发电的电力被输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使其能够自诩为地球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消费城市。

尽管如此,该市一半的电力来自煤炭,这是一种高碳排放燃料。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海必须减少能源消耗。为此,监管机构已命令更多建筑物配备太阳能热水器。他们还对一些高耗电的低效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和皮革制造商,将电价提高了一倍。

除了这种中国的命令和控制之外,还有一些好处。工厂可以获得财政激励来升级技术。居民可以获得节能灯泡和更高效空调的补贴价格。

因此,在过去五年中,上海的能源使用量减少了20%,以每个经济产出单位衡量。展望未来五年,上海承诺不仅要继续这一趋势,而且首次设定其可以使用的能源总量上限。

尽管这一切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可能还不够。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杨富强表示,到目前为止,上海一直忽视了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杨富强指出,随着这里建造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覆盖植物、树木和土壤的区域越来越少,削弱了该市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最近,上海开始推动建设与园艺齐头并进。根据其计划,到2015年,新建筑和一些现有建筑物的建筑物、屋顶和墙壁上将遍布新种植的草、灌木和鲜花。希望最终这将创造一个规模几乎是纽约中央公园一半大小的新的碳吸收体。

增加的绿化将为这座正在努力自救、免遭海侵的城市增添一丝凉意。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连线》。www.eenews.net,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