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阳离子

物理学家证明原子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位置

埃尔温·薛定谔

193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这个实验一直令哲学家津津乐道,并让爱猫人士感到震惊。现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的四位研究人员已经使用带正电的原子——是的,用科学术语来说是“阳离子”——铍,而不是活猫,进行了臭名昭著的“薛定谔的猫”测试。

虽然阳离子比猫小得多,但它仍然比通常表现出奇异量子行为的电子、光子和其他粒子大得多。在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一份报告中,NIST 团队表示希望他们的“介观系统可以为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之间模糊的边界提供一些见解。”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发布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薛定谔设计了猫实验,以说明量子领域与我们居住的宏观日常世界截然不同。他自己已经证明,像电子这样的粒子以多种可能的状态存在,每种状态的概率都包含在一个称为波函数的方程中。例如,对于放射性物质的原子,原子在给定的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衰变概率。

根据我们的“经典”直觉,我们会认为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原子已经衰变,要么原子还没有衰变。然而,根据量子物理学,原子同时存在于两种状态。只有当观察者实际尝试通过测量来确定原子的状态时,波函数才会“坍缩”,原子才会呈现出其可能的两种状态之一:衰变或未衰变。

薛定谔推断,这种概率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宏观世界中,即使我们很少意识到它。他想象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个原子,它在一个小时内有 50% 的可能性衰变,一个辐射探测器,一个装有毒气的烧瓶和一只猫。当原子衰变时,盖革计数器将触发一个开关,使锤子砸碎烧瓶,释放出气体并杀死猫。当实验者在一个小时后打开盒子盖并向里面看时,他或她会发现原子完好无损或已衰变,猫活着或死了。但是,根据量子力学,在打开盖子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猫存在于两种叠加状态: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故理论家约翰·贝尔提出了一个更易于接受的薛定谔实验版本,其中原子的衰变导致一瓶牛奶洒到地板上;因此,叠加态的猫是饥饿的或饱腹的,而不是活着的或死去的。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显得非常荒谬: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结果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常识告诉我们,猫不可能同时是活着的又是死去的(或饥饿的又是饱腹的)。

薛定谔的猫悖论引发了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激烈辩论。尽管一些思想家认为猫实际上确实存在于两种叠加状态,但大多数人认为叠加只发生在量子系统与其余环境隔离时。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解释来说明这种悖论——包括猫,或者仅仅是动物的物理环境,可以充当观察者的观点。

问题是,在哪个点或尺度上,量子领域的概率规则让位于支配宏观世界的确定性定律?NIST 团队最近完成的工作生动地揭示了这个问题,该团队包括克里斯托弗·门罗、道恩·米克霍夫、布赖恩·金和大卫·温eland。该小组将带电的铍原子限制在一个微小的电磁笼中,然后用激光将其冷却到最低能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子位置及其“自旋”(一种量子特性,仅在比喻意义上类似于普通意义上的自旋)可以在非常高的精度范围内确定,精度受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

然后,工作人员用激光刺激原子,使其波函数发生变化;根据原子新的波函数,它现在有 50% 的概率处于初始位置的“自旋向上”状态,并且有相同的概率处于距初始位置远达 80 纳米的“自旋向下”状态,对于原子领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距离。实际上,原子同时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以及两个不同的自旋状态——相当于一只猫同时活着和死去。

(NIST 研究人员实现其目标的决定性证据来自他们对干涉图样的观察;这种现象清楚地表明,单个铍原子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波函数,并且它们相互干涉。)

NIST 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实验,以更深入地探究叠加系统“退相干”的过程,即它们失去分裂状态的特性,并让位于更平凡的经典行为。门罗说,他和他的同事希望将单个离子诱导到三种或更多种状态的叠加态,并在同一个阱中操纵两个或多个离子。

如果过去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那么这些实验将不会解决量子力学的奥秘,而只会突出它似乎与我们通常的期望有多么深刻的矛盾。正如尼尔斯·玻尔喜欢谈论量子力学时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认为你理解它,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了解它。”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