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宣布,一项协调的全球行动正在监测一个即将坠落地球的俄罗斯火星探测器。
这艘命运多舛的“火卫一-土壤”号探测器,据俄罗斯官员估计将在周六到周一(1 月 14 日至 16 日)之间重返地球大气层,现在已正式成为 12 个成员机构组成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简称 IADC)的目标。
欧洲航天局 (ESA) 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行中心空间碎片办公室负责人海纳·克林克拉德表示:“自 1 月 2 日以来,IADC 一直在进行重返预测活动。“火卫一-土壤”号被认为不是高风险物体。”他告诉 SPACE.com:“因此,这将作为我们 2012 年的年度‘测试活动’。”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确定“火卫一-土壤”号不是高风险太空垃圾的原因是,这艘失控的航天器的干重相对较低,只有 2.5 吨。船上大约有 11 吨有毒推进剂,使探测器的总质量达到 13.5 吨。
据欧空局称,俄罗斯航天局(称为 Roscosmos)和 NASA 的研究表明,“火卫一-土壤”号的燃料箱应该在地球上空高处爆裂,释放出大量随后会消散的推进剂。[“火卫一-土壤”号任务照片]
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人文学院考古系讲师爱丽丝·戈尔曼说:“因为它卡在低地球轨道上,而不是飞向火星,这意味着它也充满了燃料。”
戈尔曼专门研究空间考古学,并指出,据俄罗斯航天局称,燃料箱是由铝制成的。
戈尔曼说:“超过 50% 的所有重返航天器材料都是钛、铍或钢,它们的熔点是铝的两倍,因此燃料箱幸存下来的可能性非常低。”“据报道,燃料是肼和四氧化二氮,它们的沸点分别为 113 摄氏度和 21 摄氏度,因此一旦燃料箱报废,它会在高空蒸发。”
“火卫一-土壤”号的剩余物
俄罗斯航天局表示,最多有 20 到 30 个“火卫一-土壤”号残骸碎片,总重量不到 200 公斤,可能会到达地球表面。然而,鉴于我们星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水覆盖,这些碎片落入人口稠密地区的概率非常小。
“火卫一-土壤”号还携带了一个名为“萤火一号”的小型中国火星轨道器。中国官方媒体早在 11 月中旬就宣布“萤火一号”探测器报废。
欧空局在达姆施塔特的空间碎片办公室拥有 IADC 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在包括 NASA 和 Roscosmos 在内的 IADC 成员之间交换轨道数据和重返预测。
IADC 的成员机构还包括欧洲国家机构以及中国、加拿大、日本、乌克兰和印度航天局。
官员表示,IADC 成员将使用“火卫一-土壤”号监测活动的结果来改进他们的模型,并使未来对空间碎片重返的预测更加准确。
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国家遥感、航空和空间法中心主任乔安妮·艾琳·加布里诺维奇表示:“采取这一步骤表明,空间行为者采取自愿合作行动以保护空间和地球环境并分担风险的趋势日益增强。”
加布里诺维奇告诉 SPACE.com,“这是外层空间是全球公地这一法律事实的实际应用。”
可幸存的返回舱
目前,预测“火卫一-土壤”号滑入地球大气层的确切时间以及飞船重返地球的哪个部分,仍然是任何人的猜测。
克林克拉德在最近的欧空局声明中说:“现在,由于影响卫星的轨道和空间环境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有迹象表明,“火卫一-土壤”号可能会在 1 月 13 日至 17 日之间,在北纬 51.4 度到南纬 51.4 度之间重返。”
“火卫一-土壤”号于 11 月 8 日(莫斯科时间 11 月 9 日)发射。探测器本应降落在火卫一(环绕红色星球的两颗卫星之一)上,收集土壤样本,然后在 2014 年将这些样本送回地球(“grunt”在俄语中意为“土壤”)。
然而,在发射后不久,探测器未能将自身从地球轨道提升到星际轨道上。
这就是生活
这艘失控的俄罗斯探测器携带了一个鼻锥形下降舱,其设计目的是将火卫一的碎片带回地球。该硬件很可能在重返过程中幸存下来,因为它本来的设计就是要冲过地球大气层并硬着陆。
返回舱本应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甘导弹试验场着陆。
舱内装有行星际生命飞行实验 (LIFE),该实验由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行星学会设计和建造。这个生物舱旨在评估在深空花费数年时间对生物体的影响。
行星学会的生命项目经理布鲁斯·贝茨说:“由于我们无法预测重返的细节,因此我们无法预测火卫一生命生物舱是否会在重返过程中幸存下来,当然我们也无法预测它是否会落在可以回收的地方。”
贝茨告诉 SPACE.com,“在火卫一生命生物舱被回收的可能性极低的情况下,我们希望研究其中的生物体。”“尽管在深空中 34 个月的主要目标尚未实现,但在低地球轨道运行两个月后研究这些生物体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伦纳德·大卫从事空间工业报道已有五十多年。他是去年国家空间俱乐部新闻奖的获得者,并且是国家空间学会《Ad Astra》和《Space World》杂志的前任主编。自 1999 年以来,他一直为 SPACE.com 撰稿。
版权所有 2011 Spa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本材料不得出版、广播、改写或重新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