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西貒是一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类似猪的动物,通常在白天觅食水果和其他植物,晚上睡觉。但是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科学家们发现,当天气异常炎热时,这些动物变得更加夜行性。这种行为灵活性可能有助于西貒——以及潜在的其他物种——适应气候变化。“也许物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希望具有韧性的,”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最近发表在Biotropic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的合著者米凯拉·彼得森说。该研究发现,在相对温和的时期,当每日最高气温平均低于华氏 80 度时,白唇西貒在下午最为活跃。在稍微炎热的天气中,它们将其活动转移到早上。但是,一旦平均每日最高气温超过华氏 94 度,西貒在日落后最为活跃。
研究发现其他物种也出现了类似的转变,包括大食蚁兽和猎豹。但荷兰莱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米歇尔·维德胡伊斯说,即使变得更加夜行性似乎是避暑的明显方法,气候变化对动物活动时间的潜在影响尚未得到广泛研究,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
这些研究着眼于较短期的温度波动如何改变动物的行为,并且不确定任何物种会因为长期的气候变化而永久性地变得更加夜行性。拥抱夜生活可能会带来重大的权衡:美洲狮等夜间捕食者经常捕猎西貒和食蚁兽,维德胡伊斯说,他想测试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捕食是否会杀死更多的西貒。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生态学家夸西·伦斯福德说,习惯于白天的动物如果转变为夜间活动,也可能难以发现自己的食物,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此外,通常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可能会尽量避免夜间活动。彼得森说,西貒首先将其活动转移到早上——那时天气凉爽,但光线比晚上多——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这些动物仍然更喜欢在白天活动,并且只有在气温变得真正酷热时才变成夜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