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游戏:为什么我们每次都会上当》
作者:玛丽亚·康尼科娃
Viking出版社,2016年(28美元;352页)
德克萨斯州牧场主J·弗兰克·诺弗利特来到达拉斯,只有一个任务:筹集足够的现金来购买邻居在狭长地带的10,000英亩牧场。他是个“现金主义者”,不相信信贷。但在大城市仅仅几天后,他就负债9万美元,被一个名叫斯特森的骗子骗了两次。
这样一个明智的人怎么会放弃他一贯的节俭呢?心理学家兼畅销书作家康尼科娃在她新书中认为,这是因为斯特森利用了培养信任与合作的心理学原理。为了与诺弗利特建立联系,斯特森假装丢了钱包;当诺弗利特归还钱包时,他提出给他报酬。斯特森假装的感激之情,以及诺弗利特做好事后的余韵,使诺弗利特对斯特森即将到来的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视而不见。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诺弗利特绝非个例。正如康尼科娃解释的那样,在适当的情况下,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当我们情绪低落或慌乱时,我们尤其容易受到诈骗。而骗子则擅长通过外貌、言语或肢体语言(如匆忙的步态或心不在焉的眼神)来识别容易下手的目标。
康尼科娃借鉴自传、新闻报道和原创采访,构建了一个叙事,其中充满了跨越数百年的信任骗局的细节,从1800年代后期的蛇油推销员到当今的伯纳德·麦道夫。在每一章中,她都侧重于骗局的一个方面以及起作用的心理因素。例如,在“骗子和受害者”中,她探讨了是否所有骗子都是精神病患者。她揭示,尽管骗子与精神病患者具有某些相同的人格特质和大脑形态,但并非所有骗子在临床意义上都符合条件。骗子确实倾向于表现出马基雅维利主义——即操纵他人的能力和倾向——以及自恋。当然,许多律师、商人和精神科医生也是如此。
康尼科娃对所涉及心理学的描述很有见地,但与她对骗局本身的引人入胜的叙述相比,就显得逊色了。例如,她对臭名昭著的费迪南德·沃尔多·德马拉的刻画——一个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自己的传记作者给他寄钱的人——远比她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更有趣,根据负近因效应,人们认为如果一枚硬币正面朝上落地三次,它就不可能再次正面朝上。
总的来说,康尼科娃在将骗局的各个部分与已知的心理效应联系起来方面做得很好,但这本书在两个次要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它略过了宗教骗局,仅在最后一章探讨了邪教。此外,康尼科娃没有透露许多骗子的伎俩,这让我想要一个更内部的视角。但即使她这样做了,由于我们天生倾向于信任,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很容易上当受骗。她指出,骗子不需要努力欺骗我们。“我们很擅长自己克服这个障碍。”
在www.ScientificAmerican.com/confidence-game阅读对康尼科娃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