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跨越微小桥梁感染新细胞

病毒细胞间传播的新机制可能为限制感染率提供靶点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病毒感染邻近细胞的新机制。他们的发现发表在本周的《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可能为新的抗病毒疗法铺平道路。

之前的研究发现,病毒通过树突状细胞从受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可以运输细菌而自身不会被感染的细胞。据信,病毒的细胞间转移(而不是病毒从一个受感染细胞跳到另一个受感染细胞)在传播病原体方面效率高出 1000 倍。

这项由耶鲁大学微生物病原体专家 Walter Mothes 领导的新研究,涉及创建一个培养物,其中混合了健康的鼠细胞和感染了鼠白血病病毒的细胞,鼠白血病病毒是一种鼠和猴的致癌病原体,但已知不会影响人类。研究人员随后观察到,未感染细胞外部的丝状伪足——细长、短暂的丝状物——附着在病毒细胞上,稳定下来,然后允许病毒颗粒在临时桥梁上快速移动以进行传播。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谁会想到病毒会诱导形成细长的细胞手指并在其上行走呢?” Mothes 说,他指出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可视化感染性突触机制,而不是观察病毒转移的替代方法。“动态且短暂的丝状伪足可以转化为长而稳定的桥梁,这真是令人惊叹。”

在果蝇的翅膀形成过程中也观察到了丝状伪足。在这种新发现的病毒感染机制中,未感染的细胞在血清中伸出丝状伪足,直到它们遇到表达病毒包膜蛋白的细胞。来自两个细胞内部的信号随后激活蛋白质肌动蛋白,从而延长桥梁。受感染的细胞吸入丝状伪足,实际上是吸入丝状物的尖端。然后,根据 Mothes 的说法,“病毒通过利用肌动蛋白的潜在逆行流动,沿着丝状伪足‘冲浪’,从而有效地感染细胞。”

Mothes 认为,研究人员展示的这种机制也适用于 HIV 病毒和禽白血病(一种导致家禽瘫痪的病原体),但它不能替代感染性突触。“两者一定都存在,但它们之间如何关联还需要弄清楚,”他说。“丝状伪足接触可能先于突触形成。” 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 Thomas Hope 认为,树突状细胞可能解释感染的早期阶段,而丝状伪足桥梁可能是病毒扩增的方式。“我认为[丝状伪足机制]非常巧妙,但如果最终一切都是同一过程的略有不同的版本,我不会感到惊讶,”他说。“它可能提供了一种更详细地观察以前所见事物的方式。”

Mothes 说,研究人员将进行完整的培养,以证实他们的假设,即几个病毒传播周期可能导致感染的蔓延。他指出,丝状伪足桥梁必须是短暂的,以限制感染量,因为过多的病毒进入会杀死细胞。“理解这些细节可能会为未来的抗病毒疗法提供新的靶点,”Mothes 补充道。“如果我们发现一种调节丝状伪足桥梁形成的激酶,或者一种促进病毒沿着丝状伪足冲浪的激酶,”他说,这些酶可以成为阻止感染的靶点。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