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是非洲战乱地区的主要受害者

战争期间,象牙盗猎率上升,动物繁殖率下降

战争时期,野生动物更可能被人类猎杀或因人类寻求庇护所而被迫离开其自然栖息地。象牙盗猎率上升,动物繁殖率下降。

从1950年到2000年,全球超过 80%的战争 发生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中一些位于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由于在冲突地区难以获取生态数据,战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挑战。但一组研究人员查阅了约200份文件,并发现了一些规律。他们在周三发表于 《自然》杂志 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他们的发现以及对未来保护政策的建议。

乔希·达斯金,耶鲁大学生物圈研究所的保护生态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说他的团队选择研究非洲,因为非洲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近乎完整野生动物种群的地区之一。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刊登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这个地方象征着战争对野生动物的更广泛影响,特别是,战争和野生动物在这个大陆上都非常引人注目。”

达斯金在2012年在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国家公园进行实地调查时了解到了这个问题。从1977年到1992年,莫桑比克经历了内战。 近一百万人丧生。达斯金说,在此期间,反叛军和莫桑比克政府多次将戈龙戈萨作为总部,公园内的本土物种面临许多威胁。

达斯金说,人们在热带草原上猎杀了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在非洲热带草原上通常能想到的所有动物——大象、水牛、斑马、角马和许多羚羊物种——都曾在这个公园里出现过,但在那段时间里,公园里超过95%的野生动物都消失了。”

在最新的研究中,达斯金和他的团队分析了1946年至2010年间存在的少量数据。他们研究了19个非洲国家的126个保护区内的36种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包括大象和河马)的253个种群。达斯金专注于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因为它们被称为“关键物种”,这意味着如果它们的数量下降,它们的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

研究人员随后发现,战争席卷了超过70%的非洲公园,而冲突的频率——战争发生的频率——是野生动物种群趋势的最关键预测因素。在冲突时期,种群增长率下降。其他因素,如保护区面积、冲突强度或干旱事件的影响较小。

达斯金列举了动物在人类冲突中遭受苦难的多种直接和间接方式。例如,直接死因包括为了食物而猎杀动物或为了象牙而偷猎。目前尚不清楚枪击或炸弹是否在那段时间伤害了任何动物,但这仍然是一种可能性。间接原因包括人类逃离暴力并在动物栖息地寻求庇护所造成的干扰、食物短缺或繁殖机会减少。

“你可以将战争视为一种‘连锁效应’,这意味着战争无意中损害了野生动物种群,”伦敦国王学院的生态学家 罗伯特·弗朗西斯 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例如,如果种群的繁殖周期受到影响,那就很难恢复。战争对繁殖的影响将对未来的种群产生连锁反应,因为恢复到健康的种群阶段需要数十年时间。”

弗朗西斯说,研究人员早就知道这个问题,但不知道这种“连锁效应”的程度和细节。他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为其他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和政策提供信息。

“非洲经常发生冲突,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弗朗西斯说。“因此,我们需要找出在停火或和平时期维持保护的方法,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保护遗产。”

尽管这些发现看起来很黯淡,但达斯金的团队表示,虽然冲突确实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但很少导致灭绝,这表明战乱地区的种群可以从快速下降中恢复过来。

“种群很少完全消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像戈龙戈萨这样的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在那里创造了条件,从而减少了偷猎事件的发生,更多人过上了更健康的生活,每个人都珍视他们受保护的公园和野生动物,”达斯金说。“这些地区存在恢复的潜力,因为只有当公园周围的人类社区取得成功并处于和平状态时,保护才能成功。”

本文经 PBS NewsHour 许可转载。它于2018年1月10日 首次发表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