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部门探测地球威胁小行星的计划启动受阻

B612基金会为其提议的“哨兵”太空望远镜筹集的资金仅占预计成本的一小部分

天文和科学组织已宣布6月30日为小行星日,计划宣传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的危险。作为这项工作的合作伙伴之一,“哨兵”任务尤其迫切需要争取公众支持:它正在努力筹集4.5亿美元,用于发射专门寻找数十万颗近地天体的太空望远镜。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全职搜寻近地天体的航天器,但此类计划的公共资金从未实现。地面观测已经识别出几乎所有最大的小行星,但许多直径在50到几百米之间的小行星(如果直接撞击,足以摧毁一座城市)仍然没有被绘制出来。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马克·博斯洛夫说:“如果没有天基资产,进展将会停滞。”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发现和塑造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哨兵”任务由加利福尼亚州米尔谷的B612基金会在2012年宣布,旨在提供天眼,NASA希望这项私人运营的任务能够补充该机构自己的小行星搜寻计划。NASA正在考虑资助一项替代任务,即近地天体相机(NEOCam),该任务最初于2006年向该机构提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哨兵”可能会破坏NASA支持NEOCam的机会。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的行星科学家蒂莫西·斯温德尔说,如果“哨兵”无法飞行,“那么它只是分散了完成一项需要完成的工作的注意力。”

地面观测已定位了大约90%可能引起关注的大型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直径都大于1公里,并且在距离地球轨道4500万公里或更近的地方经过。其中一个庞然大物的撞击将产生全球性的后果;幸运的是,这种巨大的物体平均每70万年左右才会坠落到地球一次,而且已知没有任何一个物体会在近期内朝这个方向飞来。

对于较小的物体来说,统计数据不太令人放心。根据最近一篇论文的数据,截至2014年8月,观测仅发现了565颗直径约为45到55米的近地小行星,而估计总数高达52万颗(A. W. Harris 和 G. D’Abramo,伊卡洛斯257, 302–312;2015)。1908年,一颗不大于此的小行星摧毁了西伯利亚森林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树木,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通古斯事件(参见“直接撞击”)。博斯洛夫说,通古斯大小的物体大约每500年撞击地球一次。2013年2月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的一个物体估计直径约为20米。

行星保护
“哨兵”旨在确保类似命运不会意外地降临到拉各斯或伦敦这样规模的地方。该任务主任哈罗德·雷特塞马曾帮助设计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仪器,他说“哨兵”将使用红外探测器来寻找90%的直径大于140米的近地天体,并且还会发现大量直径30米或更大的物体。如果发现一颗小行星在撞击地球之前足够长的时间内正在朝地球飞来,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其撞离轨道。或者他们可以计划疏散目标区域。

为了帮助“哨兵”,美国宇航局在2012年与B612基金会签署了一项协议,以提供分析支持,并且一旦航天器进入轨道,将提供数据下行链路。美国宇航局对“哨兵”的成功感兴趣;国会命令该机构在2020年之前找到90%的直径140米或更大的近地天体。无论“哨兵”是否发射,美国宇航局都将无法实现该目标,但一个好的太空望远镜可以帮助比单独的地面观测更快地建立目录,而地面观测可能需要数十年。

美国宇航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在2013年国会就小行星探测工作向他施压时说:“我不希望任何人认为B612会拯救地球,但他们正在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然而,进展缓慢。B612基金会在2012年筹集了约120万美元的捐款,在2013年筹集了160万美元,远远低于其每年3000万至4000万美元的目标。美国宇航局表示,“哨兵”还错过了2012年协议中规定的每一个发展里程碑。美国宇航局在一月份向一个顾问小组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其“对私营部门进行天基近地天体调查的依赖……正在重新审视”。美国宇航局的近地天体计划主任林德利·约翰逊以B612基金会和该机构之间正在进行的讨论为由,拒绝与《自然》杂志对话。

与此同时,NEOCam将使用红外望远镜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有利位置搜索小行星。9月,美国宇航局将决定它是否会成为通过“发现”计划在2022年之前发射的二十多个候选提案中的最终入围者,“发现”计划将每个任务的成本上限设定为4.5亿美元。

B612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前宇航员爱德华·卢说,如果“哨兵”很快获得大量资金,它可能会在2019年底发射。即使美国宇航局终止与该基金会的协议,他也发誓要继续该项目。“相信我,我还能做很多其他事情,”他说。“但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本文经许可转载,于2015年6月19日首次发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