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想作为绝对免受外部侵犯的领域这一观念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然而,今天,这种假设可能不再成立。精密的神经影像机器和脑机接口可以检测神经元的电活动,使我们能够解码甚至改变伴随心理过程的神经系统信号。虽然这些进步在研究和医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它们提出了一个根本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挑战:确定在何种条件或何种条件下,获取或干预他人的神经活动是合法的。
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社会相关性,因为许多神经技术已经从医疗环境走向商业领域。通过成像解码心理信息的尝试也出现在法庭案件中,有时以科学上值得怀疑的方式进行。例如,在2008年,印度一名妇女因脑部扫描显示(据法官称)关于犯罪的“经验知识”而被判犯有谋杀罪并被判处终身监禁。神经技术作为审讯目的的测谎仪的潜在用途受到了特别关注。尽管专家们持怀疑态度,但商业公司正在推销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来确定真相和谎言。军方也在出于另一个原因测试监控技术:使用脑刺激来提高战斗人员的警觉性和注意力。
脑读取技术可以被视为又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在数字世界中进一步侵蚀了我们的个人空间。但考虑到我们精神隐私的神圣性,我们可能不太愿意接受这种侵入。事实上,人们可能会将这项技术视为需要重新概念化基本人权,甚至创造神经特定权利的东西。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律师们已经在谈论认知自由权。这将赋予人们在涉及可能影响其思想的技术使用方面做出自由和 компетентных 决定的权利。精神隐私权将保护个人免受第三方未经同意侵入其大脑数据,以及未经授权收集这些数据的行为。神经层面的隐私泄露可能比传统的隐私泄露更危险,因为它们可以绕过有意识推理的层面,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读取思想时无法得到保护。这种风险不仅适用于掠夺性营销研究或过度使用此类技术的法院,也适用于会影响普通消费者的应用程序。最后一个类别正在增长。最近,Facebook公布了一项创建语音转文本界面的计划,以将思想直接从大脑翻译到计算机。三星和 Netflix 等公司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未来,大脑控制可能会取代键盘和语音识别,成为与计算机交互的主要方式。
如果脑扫描工具变得无处不在,将会出现新的滥用可能性——包括网络安全漏洞。连接到大脑的医疗设备容易受到破坏,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认为,同样的漏洞也适用于脑植入物,导致可能出现一种称为脑劫持的现象。这种潜在的滥用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概念化精神健全权,这已被公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这种新的理解不仅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拒绝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待遇,还可以保护我们所有人免受通过滥用技术对我们神经活动造成的有害操纵。
最后,心理连续性权可能会保护人们的精神生活免受第三方的外部改变。正在探索用于减少军队睡眠需求的同类大脑干预措施也可以进行调整,以使士兵更具攻击性或更无畏。神经技术带来益处,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风险,我们需要神经科学家、法律专家、伦理学家和普通公民的公开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