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每年有 1000 万至 5000 万美国人因偶然接触毒藤而遭受剧烈的瘙痒。但是,这种植物究竟是如何造成如此痛苦的,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通过让小鼠接触毒藤的油性过敏原漆酚,杜克大学的斯文-埃里克·乔特及其同事现在已经确定了一条分子通路,该通路有助于通过神经细胞传递瘙痒信号。
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是治疗毒藤皮疹的常用药物。但乔特说,“抗组胺药根本不起作用”,而且尽管类固醇有助于消炎,但它们对止痒无效。“因此,从各个角度来看,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机制,并确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他补充道。
研究人员寻找了在接触漆酚化合物的小鼠的皮肤中,转录水平高于未接触漆酚的小鼠的基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6,DOI:10.1073/pnas.1606608113)。不出所料,在接触漆酚的小鼠中,有几个参与炎症的基因被上调。但是,该团队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基因,该基因编码白介素-33蛋白,该蛋白以前与诸如牛皮癣之类的瘙痒性皮肤病相关。当研究人员给瘙痒的、接触漆酚的小鼠注射针对 IL-33 的抗体时,小鼠的抓挠行为明显减少。同样,针对 IL-33 受体 ST2 的抗体(该受体位于与动物皮肤相连的感觉神经元上)也减少了抓挠行为。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研究瘙痒的皮肤科医生伊桑·A·勒纳称这项研究“既令人惊讶又不令人惊讶”,因为研究人员怀疑存在这样的联系,即使他们不知道具体细节。他说:“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一直在相互交流。”他补充说,尽管瘙痒的分子途径很复杂,但这些系统很可能会共享对未来药物设计至关重要的特征。
与杜克大学小组的工作无关,针对 IL-33 和 ST2 的抗体是目前两项临床试验的明星。AnaptysBio 希望在完成 I 期安全试验后,治疗特应性皮炎、花生过敏和哮喘,而基因泰克的 II 期试验则侧重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下来,乔特的团队希望与临床医生合作,看看他们是否可以在患有毒藤的人体内检测到 IL-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