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二维材料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然而,在这个由单原子厚度的半导体、绝缘体和超导体组成的奇特组合中,一直缺少一个成员——磁体。事实上,物理学家们甚至不确定二维磁体是否可能存在,直到现在。
研究人员在6月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了首个真正的二维磁体,它由一种名为三碘化铬的化合物制成。这项发现最终可能促成新型数据存储设备和量子计算机的设计。目前,二维磁体将使物理学家能够进行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并检验磁性的基本理论。
巴勃罗·哈里罗-埃雷罗,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分校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以及徐晓东,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光电子学研究员,在2016年相遇之前分别在寻找二维磁体。他们决定联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哈里罗-埃雷罗说。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磁性特性
徐和哈里罗-埃雷罗使用三碘化铬是因为它是一种由堆叠的薄片组成的晶体,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法”分离:这是一种通过使用胶带剥离越来越薄的层来制造二维材料的方法。科学家们也被该化合物的磁性所吸引。
像冰箱磁铁一样,三碘化铬是一种铁磁体,一种由于其电子自旋排列而产生永久磁场的材料。三碘化铬也是各向异性的,这意味着它的电子具有首选的自旋方向——在本例中,垂直于晶体的平面。这些基本性质使徐和哈里罗-埃雷罗怀疑,当三碘化铬被剥离到单原子层时,它会保留其磁性特性。这是其他二维材料无法做到的。
哈里罗-埃雷罗的小组培养了三碘化铬晶体,并剥离了单层和多层薄片,而徐的实验室则使用灵敏的磁力计研究了这些样品。
研究小组发现,不仅单原子层三碘化铬是磁性的,而且这种特性出现在被认为是相对温暖的温度下:约–228°C。他们还发现,两层这种材料的薄片不是磁性的,但是当添加第三层时,该物质再次变成铁磁体。如果添加第四层,该材料仍然是磁性的,但会获得研究人员表示仍在研究的其他特性。
磁体的奥秘
哈里罗-埃雷罗和徐并不是唯一研究二维磁体的人。在四月下旬,另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他们对由铬、锗和碲制成的超薄晶体磁性的观察结果。真正的二维磁体在单原子层也会保持其磁性,但这种超薄晶体仅在多层时才具有磁性。
然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学园分校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尼廷·萨马斯表示,这两个结果都很重要,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萨马斯为最近的研究撰写了一篇评论。在这些发现之前,“我们从未有一种通用方法来制造真正的二维磁性材料,”他说。自 1970 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制造和研究超薄磁体,但所有由此产生的材料都包含孔洞和凸起,并非真正的二维材料。
物理学家希望找到一种在室温下工作且无需防止氧化的二维磁体,以便最终可能将其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目前,哈里罗-埃雷罗和徐正在三碘化铬的化学家族中寻找其他二维磁体,并进一步探索他们已经创造出的磁体。
哈里罗-埃雷罗希望将二维磁体与二维超导体分层,看看会发生什么。在磁体中,电子自旋都是对齐的;在半导体中,它们以相反的对排列。“超导体会破坏铁磁体,还是铁磁体会破坏超导体?”他想知道。“以前根本不可能做这个实验。”
萨马斯说,现在判断这里在物理学方面是否有根本性的新东西还为时过早。但是,既然物理学家可以尝试使用二维磁体进行实验,他们就很兴奋地想找出答案。
本文经许可转载,于2017年6月7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