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淘金热引发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亚马逊东南部地区的淘金热正在导致高水平的汞污染

在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的许多矿工使用汞从沉积物中提取黄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忧秘鲁亚马逊地区的采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上周这种担忧达到了顶峰。秘鲁政府于 5 月 23 日宣布进入为期 60 天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试图解决马德雷德迪奥斯河沿岸无监管淘金活动造成的汞污染问题。

在多项研究表明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的人们、鱼类和沉积物中汞含量很高之后,医疗和急救人员将于本周开始为 25 个受影响的村庄提供医疗和食物援助。政府估计,约有 85,301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约 48,000 人受到影响。

秘鲁卫生部副部长珀西·米纳亚说:“我们现在可以确定暴露源是什么了。我们不会在两个月甚至一年内解决这个问题,但卫生部必须开始行动。”汞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和腹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脑或肾脏损伤。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订阅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拥有悠久的小规模冲积金采矿历史,但过去十年国际金价的上涨导致该活动激增。秘鲁国家统计和信息研究所 5 月 23 日在利马报告称,3 月份马德雷德迪奥斯的黄金产量为 1,583 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 28%。

该地区的矿工通过淘洗沉积物来分离含金的沙子,然后将其与汞混合形成金属汞合金。加热汞合金使汞汽化,留下纯金。据估计,该过程每年会向水道排放 30-40 吨汞,而细菌会将汞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会在鱼类体内积累,而鱼类是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身体负荷

毫不奇怪,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他们测试的 40% 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居民的头发样本中发现了高水平的汞(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值)。杜克大学的研究小组检查了大约 800 名居住在该地区一条主要公路沿线的人,100 名居住在河边的人和 2000 名居住在阿马拉凯里原住民保留地的人。

该地区的一些社区比其他社区更接近采金活动,但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倡议的流行病学家、研究负责人威廉·潘说,公路、河流和保护区内的 40% 的暴露率都保持不变。

人体头发中存在汞通常表明一个人通过饮食来源接触到这种金属。潘说,杜克大学在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的研究表明,人类汞暴露与鱼类消费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自 2009 年以来,潘的研究小组以及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热带生态学家路易斯·费尔南德斯的研究发现,某些鱼类,特别是大型鲶鱼和以其他鱼为食的鱼类,体内汞含量很高。

秘鲁政府利用杜克大学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来确定哪些河边社区应该接受紧急援助。官员们正在努力帮助受影响的居民用其他蛋白质来源替代饮食中高风险的鱼类。在紧急期间,政府将向大约 48,000 名受影响人员中的 15,000 人提供包括罐装海鱼和多种维生素在内的食物,以对抗贫血。

暴露途径

潘说,这些步骤应该可以减少那些也减少食用受污染鱼类的人体内的汞负荷,因为该地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似乎是通过食物。

政府还在考虑是否应将谷物藜麦纳入其食品援助计划中。杜克大学在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进行的家庭调查的初步数据显示,藜麦的摄入与较低的汞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米纳亚说,政府的长期计划还包括帮助社区建立养鱼场。但是,为期 60 天的紧急状态将在新总统于 7 月 28 日就职前几天结束,新总统将于 6 月 5 日选举产生。但米纳亚相信,尽管受到地区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反对,但下一届政府将继续监测和解决汞污染问题。

他们批评紧急法令,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人类体内高汞含量与鱼类消费之间存在联系。这些官员还担心,政府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决定可能会损害附近马努国家公园和坦博帕塔国家保护区的旅游业。

由于人们越来越担心汞暴露,费尔南德斯正在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的维克森林大学领导一个项目,研究汞对亚马逊地区人类和环境健康的影响。作为维克森林大学亚马逊科学创新中心的负责人,费尔南德斯将领导一个美国研究人员团队,他们正在与秘鲁亚马逊研究所和马德雷德迪奥斯国家亚马逊大学的同事合作。

本文经许可转载,最初于 2016 年 6 月 1 日首次发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