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可能随时变化

研究表明,人们在一天中性格特质可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

Double exposure of young man expessing multiple emotions, anger and happiness

心理学家使用性格特质,如外向、神经质或焦虑,作为描述不同人之间典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性格的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难以改变的特质。

但是,关于你可以通过识别典型行为的问卷调查来常规测量这些特质的假设,在过去二十年中受到了质疑。问题不仅在于行为变化经常发生,而且在于它们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发生。一个人可能在中午时分表现得开放和随和,但在下午两点时却变得消极和固执。这种日常情绪和行为的波动——被赋予了平淡的标题“个体内部变异性”,或 IIV——实际上非常大,它们可以与甚至超过人与人之间测量的性格特质差异,如外向性或责任心。

这个领域的名称出现在 2004 年,当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和心理学荣誉教授彼得·C·M·莫莱纳尔在一篇题为“将人重新带回科学心理学,这一次是永远”的宣言中倡导 IIV。在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数学和物理计算来说明性格的动态变化程度,同时嘲笑了心理测试的标准方法。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自莫莱纳尔的宣言发表以来,这种关于 IIV 重要性的观点持续普及。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性格,并导致了一些心理治疗形式的改变。研究人员已经了解到,对日常压力事件(从与配偶争吵到交通堵塞)的反应变化可以产生关于人们长期情绪和身体健康的重要见解。

这种转变背后的研究可以在一项为期 20 年的压力和健康研究中看到,该研究还探测了 3,500 多名成年人的日常性格变异性。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大卫·阿尔梅达和他的同事连续八天询问受试者前 24 小时内的压力水平和情绪(并收集了一系列生理指标)。人们的压力源清单包括与家人争吵、工作截止日期、家庭任务超负荷以及一系列普通的日常琐事。研究人员询问的众多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焦虑。他们还询问了与担忧相关的想法以及行为,如身体活动和睡眠。调查人员在 10 年的时间间隔内又重复了两次这种探查。阿尔梅达说,他们得出结论,“日常经历——曾经被认为对健康相对不重要——对各种情绪、身体和认知结果都有短期和长期后果。”

阿尔梅达的团队计算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性格特质中有多少实际上只是那样,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我们在人们的脾气暴躁程度上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认为,‘哦,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事实上,他们一半的脾气暴躁是一种性格特质,一半将是这个人每天的变异性。” 他指出,具有积极特质(如开放性或随和性)的人在诸如容易生气或担忧等特质上仅表现出 30% 的变异。

一些研究人员深入研究,试图确定一个人的即时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短期心理状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传播学教授尼拉姆·拉姆将其工作重点放在这些每小时、每天的波动如何是对其发生的环境(如在工作场所、在家中、与孩子共度时光或在医生办公室)的回应。直到最近,情绪变异性高或低才被视为性格特质本身。然而,拉姆说,这些起伏可能反映了一个人性格不同方面的来来去去,或者对一个人或事件的即时反应。

例如,以一位参与一项研究的个体为例,该研究收集他们每小时的情绪报告。个体内部变异性高的人可能被认为是情绪不稳定的人。或者他们的情绪波动可能表明他们正在经历一系列生活中不可预测的事件,可能来自混乱的工作场所。事实上,拉姆说,研究人员从他们在研究中观察到的人那里收到的情绪报告可能是即时环境的某些方面和他们性格的要素的结合——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程度以及他们调节情绪的能力。

当下压力因施加的压力类型而异。科学家们已经学会衡量和评估某些类型的压力的影响。与配偶争吵通常比工作截止日期导致更多的情绪不安,而工作截止日期又比日常琐事(如火车延误或发现狗又在毯子上拉屎)施加更大的压力。

研究人员通常通过在短时间内(如一周内每 24 小时一次或每天五次)评估同一个人来测量个体内部变异性,但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纳丁·贝克曼和她的同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调查人员在某个时间点询问了他们研究中的 288 名职业人士一系列关于他们性格的问题——他们是否勤奋、沉思、脆弱、喜怒无常等等——并将相同的询问提交给最多五名参与者的家人、密友或同事。

贝克曼解释说,瞬间状态反映了当一个人对不同情况做出反应时,特定的性格特质如何显现出来。我们凭直觉就知道,我们在家、工作或与朋友外出社交时,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同。贝克曼的结果表明,无论由谁来评估,个体内部变异性都会因情境而系统地波动。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被认为比在家中更尽责,与朋友在一起时可能比与同事在一起时更外向。

随着研究人员学会量化这种每小时的变异性,他们已经开始评估这些变化在制定更全面的性格图景中的意义。拉姆说,他可能会将一个人情绪的每小时波动与自尊的每月变化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很大,但他们的自尊仍然相对恒定,一种解释可能是他们的自尊水平受他们可能从赞美或贬低中体验到的暂时高潮或低谷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心理学家和认知行为治疗师米歇尔·纽曼发现,个体内部变异性对于进行研究和设计治疗患者的新方法都非常有价值。她说,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的日子里,接受治疗的患者或研究参与者会填写一份问卷调查,总结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被要求用笔和纸或在电子笔记设备(如 PalmPilot)上记录每小时的感受。由于发现这些任务很麻烦,他们会等到一天结束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结果数据?“毫无价值!”纽曼说。

通过为智能手机创建专门的应用程序,心理学家已经能够每天多次监测人们的情绪和体验,并获得对其心理状态更细致的反映。在研究广泛性焦虑症 (GAD) 患者的波动时,纽曼使用了这种对其想法和感受的细致记录来挑战之前一些心理学家关于 GAD 主要症状——持续不断的担忧——的成因的信念。早期基于人们对其感受的总结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担忧来抑制负面情绪。

纽曼的研究表明,情况恰恰相反:持续不断的担忧会持续负面情绪。在一项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在社交互动持续一分钟或更长时间之前或之后立即监测了 83 名 GAD 患者,持续八天。平均而言,科学家们发现,GAD 患者在这些社交互动后通常感觉更好,这表明这些遭遇可能是愉快的,或者至少是良性的。与直觉相反的是,她发现那些在社交遭遇前担忧较少的人在社交遭遇后有更多诸如焦虑和悲伤等感受。那些在遭遇前担忧较多的人在遭遇后感到更快乐或更满足。

这项研究证实了纽曼的理论,即焦虑的人相信,如果他们担心坏结果(无论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他们就不会在让自己感到快乐和乐观之后体验到糟糕的事情降临到他们身上的那种心痛。她说,当坏事没有发生时,他们会感到解脱,这强化了他们认为担忧可以保护他们的信念。如果没有这些对一天中想法和感受波动的详细记录,这项研究将错过这些见解。

频繁间隔收集的数据也有助于治疗师制定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方案。许多人不知道或可能不记得是什么引发了他们的焦虑,但治疗师可以通过将较高的焦虑水平与当下的事件联系起来来找出答案。他们可以提示患者使用之前在治疗中学到的特定策略来对抗他们的担忧。例如,使用一种称为认知重构的技术,患者可能会将他们担心可能发生的事情与真实事件进行比较,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担忧是毫无根据的。

焦虑的人不仅有负面情绪,而且他们倾向于最小化积极情绪。“我们不只是想降低负面情绪,”纽曼说。“我们还需要增强积极情绪。”

为了增强良好的感觉,纽曼的同事,斯基德莫尔学院心理学家卢卡斯·拉弗雷尼埃创建了一个名为 SkillJoy 的手机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每天在随机间隔多次提示焦虑的人专注于当下令人愉快的事情——例如见到朋友、逗某人发笑或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曲——并真正“品味”他们正在思考的事情一两分钟。202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SkillJoy 用户在使用该应用程序七天后,担忧程度低于使用该应用程序之前。

对一天中情绪波动的这种理解使研究人员开始询问,高水平的个体内部变异性对人们有利还是不利。纽曼在这个辩论中的观点是坚定的。“变异性是好的,”她说,“并且没有明确的答案表明它何时指示精神病理学。” 该领域的其他人不太确定。虽然一些研究已将高变异性与神经质联系起来,但另一些研究未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拉姆说,个体内部变异性高的人可能正在成功地适应动荡的生活,而个体内部变异性较低的人可能过着可预测的、程式化的生活,并且实际上可能更僵化。

根据密歇根大学社会科学家利兹贝斯·本森等学者的研究,拥有更广泛的情绪,从热情和决心到悲伤和恐惧——巴塞罗那 ESADE 法学院副教授乔迪·奎德巴赫将其称为情绪多样性——被认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一天中不同的情况。“我们展示的最酷的事情是,对于那些经历过高水平负面情绪的人,”本森说,那些拥有更多种负面情绪的人往往有更好的健康结果。

对于治疗师和患者来说,承认日常情绪的高潮和低谷——有些糟糕,有些非常美好;有些情绪高涨,有些情绪低落——为心理学帮助定义我们是谁的持久目标提供了新的见解,以便我们可以学会带着这种知识生活,并找到更充分地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的方法。

弗朗辛·罗素 是一位资深记者,专门研究社会科学和人际关系。她是《50 岁后的爱情:如何找到它、享受它并保持它》(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2021 年)的作者。

更多作者:弗朗辛·罗素
SA 特刊 第 33 卷 第 3s 期本文最初以“性格可能随时变化”为标题发表于 SA 特刊 第 33 卷 第 3s 期 (),第 34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2024-4JKsmI2jQrL20cN6XC0ou6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