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产的热情:我的!

对物体的所有权在人类身份认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莉用饼干切割器做完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她把它压进了她刚从帕特那里拿来的橡皮泥团里。

“那你用的是谁的橡皮泥?”帕特问。
“你的,”海莉回答。
“那这是谁的蝴蝶?”帕特说。
“我的,”海莉自信地回答。

在法庭上,陪审团可能不太同意海莉的说法。大多数成年人会认为,尽管海莉有创造性的投入,但材料的原始所有者帕特仍然拥有一些合法的占有权。

在这个案例中,海莉是一个典型的三岁孩子,我们邀请她来到我们在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实验室,而帕特——我的研究生帕特里夏·坎吉瑟——正在调查儿童对所有权形成的看法。我们的研究包括结构化的情景,在这些情景中,材料被借用、交换和出售。这些实验是一个快速扩展的领域——行为经济学的一部分,行为经济学正在揭示导致人类就所有权和交易做出决策的认知过程。我们的研究可能涉及儿童和橡皮泥,但所有权是人类历史上一些最激烈的争端的核心。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发现,拥有物品的概念发展得很早,特别是对于那些孩子们用来寻求安慰并产生依恋的物品。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物品来表达我们的自我认同。更重要的是,仅仅选择一个物体,就会使它在我们心中比我们没有选择的相同物体更有价值。这种偏袒显然根植于大脑机制,这些机制从情感意义上评估潜在的损失和收益。至少在西方文化中,人类将物体视为自身的延伸,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似乎对个人财产的丢失或损坏反应过度。

特许动产
我们对物体所有权的偏爱可能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我们是唯一既制造又贪求财产的物种。其他灵长类动物可能会制作简陋的工具来敲开坚果或探测白蚁丘,但这些人工制品通常在完成其临时功能后就被丢弃。一些动物,特别是许多不同的鸟类,会收集物体甚至偷窃它们,尽管它们是否能理解或尊重所有权尚存疑问。喜鹊以对闪亮的东西感兴趣而闻名。澳大利亚奇特的雄性园丁鸟收集并将物体组装成精美的展示品,作为求偶仪式的一部分以吸引雌性。这种“鸟脑”式的收集反映了相对本能的行为模式。相比之下,纵观整个人类文明,人类为了物体本身而思考、生产、收集、交换、重视甚至崇拜物体。

最早的例子之一是在南非西开普省发现的一块刻有十字的赭石块。这个遗迹很可能是一件艺术品或可能是圣物,表明至少在 7 万年前,人类就一直在制造和珍藏具有审美价值的物体。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艺术品更加精致且劳动密集型,这表明早期人类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创造这些人工制品,而不是专注于觅食或狩猎等活动。

如今,制造技术几乎完全取代了我们自己制作物品的需求。尽管据说我们生活在一次性用品的时代,但我们仍然保留着对所有权的需求。这种欲望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与情感物品建立的情感依恋,这些依恋远远超出了它们的功能用途或市场价值。这种现象在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大约 60% 的西方儿童变得离不开毛绒玩具或毯子等物品。《花生漫画》中的莱纳斯无论走到哪里都拖着他的毯子。任何有依恋物的孩子的父母都可以证明这些破布和破旧的毛绒玩具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它们丢失时。这些被“加冕”的物品被认为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孩子们拒绝用相同的复制品或更新的版本来交换它们,并且与多个物品建立联系的情况很少见。

生命早期的物体依恋可能源于西方将婴儿分开睡觉的习俗。婴儿会发现留在婴儿床里的毯子或毛绒动物,并用它们来安慰自己。纽约州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生物心理学家穗原美惠子 (Mieko Hobara) 于 2003 年报告称,与此理论相符的是,在日本,依恋物并不那么普遍,在日本,婴儿与母亲同睡到儿童中期。(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测试的日本儿童中只有 38% 拥有这些物品。)

对特定物体的极端喜爱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增加,在三岁到四岁之间趋于稳定,然后在六岁左右下降。然而,许多人将这些情感物品保留到成年。本杂志编委会一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以随身携带他破旧的 Steiff 泰迪熊而闻名,这表明依恋并非弱者的专利。

此外,我们因丢失这些情感财产而遭受的创伤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在 2010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要求 31 名成年人剪掉他们童年情感物品的照片。我们发现,通过皮肤电导率的细微变化来衡量,这个过程引起了明显的焦虑。相比之下,要求参与者销毁他们没有情感依恋的贵重物品(如手机)的照片,产生的反应要小得多。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物体会引起占有欲,原因不仅仅是为了舒适。幼儿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是为了确立自我认同和对他人的支配地位。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里,尖锐的“我的!”的哭喊声之后,是眼泪和成年人试图说服抓住物体的孩子们“分享是好的”的微弱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最早意识到我们拥有的东西可以作为自我认同的标志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之一。1890 年,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写道:“一个人的自我就是他可以称之为他的所有东西的总和,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他的精神力量,还包括他的衣服和他的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声誉和作品、他的土地和马匹,以及游艇和银行账户。”

因为我们的财产定义了我们的一部分,监狱等机构会故意移除它们以消除自我意识。纳粹集中营最令人痛心的景象之一是被从受害者手中夺走的成堆的个人物品和行李,目的是消除他们的身份。这些物品现在被视为神圣之物。2005 年,66 岁的退休工程师米歇尔·列维-勒鲁 (Michel Levi-Leleu) 带女儿参观了巴黎奥斯威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贷款举办的关于大屠杀的展览。在藏品中,他发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的纸板手提箱,上面有父亲的首字母和地址。列维-勒鲁要求归还,这导致了与博物馆的法律战。四年后,双方达成和解,同意将手提箱长期借给巴黎展览。

除了有助于我们的情感自我意识之外,财产还可以作为个人偏好的表达。也就是说,个人选择购买他们认为反映了他们希望与之相关的品质的产品——现代广告商多年来一直在利用这种模式。广告商明白,消费者认同品牌;一个品牌越能体现成功,人们就越想要它。劳力士手表、iPod 和耐克只是人们在保护自己免受盗贼侵害时丧生的部分品牌物品。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市场营销学教授罗素·W·贝尔克将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称为“延伸的自我”。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是什么,当这些财产因盗窃、丢失或损坏而受到侵犯时,我们会将此类事件视为个人悲剧。

就在最近,我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不认为自己特别以车为傲,但几个月前,当有人故意刮花我的大众高尔夫的油漆时,我感到非常沮丧——就好像犯罪是故意针对我实施的一样。尽管知道这种行为是随机的,但我还是感到愤怒。冷酷无情的杀手和毒贩可能特别欣赏财产的重要性。《低俗小说》这部现代经典电影中的杀手文斯在发现他的雪佛兰 Malibu 被划伤后,向他的经销商兰斯抱怨道

文斯:“我把它放在仓库里三年了。拿出来五天,就被一些没**的**搞砸了。”

兰斯:“他们应该他**的被宰了,伙计。不用审判。不用陪审团。直接处决。”

当然,我不会走那么远,但当有人侵犯你的个人财产时,这种行为肯定会激起深刻的情感。

禀赋效应
即使与物体的短暂联系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在 1991 年行为经济学的一项经典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及其同事向康奈尔大学本科生样本分发了价值 6 美元的大学咖啡杯,然后允许他们与同学进行交易。学生们在几次交易中互换了买家和卖家的角色,研究人员将报价与咖啡杯的售价进行了比较。令卡尼曼的团队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交易量很少。原因在于咖啡杯的价格和报价之间的差异:学生们认为自己拥有的咖啡杯比别人的相同咖啡杯更有价值,从而推高了售价,压低了报价。这种被称为禀赋效应的偏差已多次被复制,商品范围从葡萄酒瓶到巧克力棒。

仅仅是最终拥有某物的可能性——比如说,您正在竞拍拍卖品——就会让您更看重它,尤其是当您有机会在购买前处理过该物品时。2008 年,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沃尔夫 (James Wolf) 和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同事与 84 名学生进行了一场模拟拍卖——同样是咖啡杯。一半的参与者在出售前处理咖啡杯 10 秒,而另一半则处理了三倍的时间。研究人员发现,30 秒检查组的学生的平均中标价 (5.80 美元) 明显高于 10 秒组的平均中标价 (3.70 美元),这表明与咖啡杯接触更多的人的禀赋效应更强。

然后,科学家们用另外 60 名学生重复了实验,以检查现场竞争引起的兴奋感是否可能是导致长期持有的物体估值更高的原因。他们使用了密封投标程序,将最高报价放在一个封闭的信封中,结果发现,较长时间检查者的平均报价 (3.07 美元) 仍然明显高于较短时间持有物体的学生的平均报价 (2.24 美元)。(然而,略显低迷的投标表明,现场情景确实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人员还发现,个人在网上拍卖中占据最高出价者位置的时间越长——增加了买家对未来所有权的希望——这个人支付的费用就相对于他或她最初打算下注的金额越多,这种行为被称为拍卖热。

对禀赋效应的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它反映了一种称为损失厌恶的东西。根据卡尼曼及其同事提出的这一理论,人们认为损失比同等收益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害怕损失胜过欢迎收益[参见巴里·施瓦茨 (Barry Schwartz) 的“当文字决定时”;《大众科学思想》,2007 年 8 月/9 月]。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 (Brian Knutson) 及其同事发现,神经活动模式与以下观点相符:我们对潜在损失和收益的情绪反应会助长禀赋效应。在 2008 年的一项研究中,他的团队使用功能性 MRI 来揭示,当人们看到他们喜欢的产品时,无论他们是购买还是出售这些产品,大脑奖励回路区域伏隔核的激活都会增加。当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以划算的价格购买一件商品时,奖励系统的另一部分——内侧前额叶皮层也会被激活——但如果价格太高则不会。但是,当受试者被告知以低于他们预期的价格出售所需产品时,右半球的岛叶就会变得活跃。该区域的激活标志着预期目标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可以被视为失望的神经相关性。此外,右岛叶的活动越强,禀赋效应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参与者被要求出售的财产的估值就越高。

这些成像结果为损失厌恶提供了生物学特征,表明感知价值与提供的售价之间的差异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不仅仅是我们对我们拥有的物品有偏见,而且我们也会为以低于我们认为的价值的价格出售其中一件物品而感到难过。

猴子的把戏
禀赋效应已在年仅六岁的儿童身上观察到,这表明它可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然而,这种效应并非人类独有,因为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表现出这种效应。在 2007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当时在埃默里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莎拉·布罗斯南 (Sarah Brosnan) 及其同事训练黑猩猩用食物和“玩具”(如打结的绳索)交换其他物品。研究人员发现,灵长类动物不愿用食物换取新的食用物品,但可以自由地交易玩具。通常,当给动物选择食物时,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些特定食物的偏好,这表明黑猩猩一旦“拥有”食物,就会赋予食物更高的价值。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文卡特·拉克什米纳拉亚南 (Venkat Lakshminaryanan) 及其同事试图检验其他经过训练买卖食物的物种是否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正如研究人员在 2008 年报告的那样,他们训练了卷尾猴——经常出现在《博物馆奇妙夜》等电影中的“手摇风琴”猴子品种——用代币换取食物。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甚至为这些动物提供了小钱包来存放它们的钱。卷尾猴很快学会了与给它们最优惠待遇的实验者进行交易,这表明它们具有良好的经济意识。很快,每只猴子愿意为不同的食物支付多少钱就变得清晰起来。当猴子被给予食物进行交易时,它们和人类一样,期望的售价高于它们准备为相同食物支付的价格。

就在今年,我实验室的坎吉瑟报告说,包括大猩猩和猩猩在内的几种大型猿类也表现出禀赋效应。坎吉瑟的研究还证实了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布罗斯南的黑猩猩研究暗示了这一点:猴子和猿类仅在食物方面表现出禀赋效应;它们不会对其他物品表现出这种效应,甚至不会对可用于获取食物的工具表现出这种效应(这些工具比布罗斯南的“玩具”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到目前为止,只有人类表现出对物体的禀赋效应。

培养所有权
尽管对禀赋效应进行了 30 年的研究,但研究人员直到最近才开始关注北美学生以外人群中的这种现象。事实证明,其他文化对物体所有权的态度与我们不同。例如,1988 年,市场营销专家梅兰妮·沃伦多夫 (Melanie Wallendorf) 和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家埃里克·阿诺德 (Eric Arnould) 将美国西南部人与尼日利亚村民进行了比较,发现村民们更重视来自他人的礼物,并且对自己的财产表现出的禀赋效应较小。这一发现与普遍观点一致,即尼日利亚村民较少关注个人物品,而更多关注社区内经常交换和分享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物品。

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现任巴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INSEAD) 心理学家威廉·W·马杜克斯 (William W. Maddux) 及其同事证实,禀赋效应在东亚大学生中也不如西方大学生那么强烈。研究人员推断,更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对物体的依恋,将其作为自我的延伸。巧妙的是,马杜克斯的团队还要求研究中的 116 名学生写下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或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这项任务可以重新调整个人的注意力。当东亚人专注于自己时,他们赋予自己拥有的东西更高的价值;被指示写关于他人的西方人表现出禀赋效应的降低。社会看待自我的方式——无论是关注个人还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人——似乎都会影响人们对财产的态度。

在我的实验室里,我们正在调查儿童何时开始形成对所有权的这些态度。例如,去年,我们发现,在决定谁拥有某件物品时,即使是非常小的孩子也欣赏制作该物品所付出的劳动,但学龄前儿童很少考虑谁最初拥有这些材料,而这是成年人会考虑的因素。孩子们还认为所有权仅限于他们自己的财产,而成年人则尊重他人的财物。我们现在正试图弄清楚,在童年的哪个阶段,对所有权的更成熟的理解会发展起来。

了解这些转变的时间可能会使我们更接近我们关于谁拥有什么的习俗的起源。这些联系可能受到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似乎建立在人类拥有物品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之上。这种需求可能源于对食物的原始贪求倾向,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过程,塑造了我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延伸阅读)

  • 财产和延伸的自我。W. R. Belk,《消费者研究杂志》,第 15 卷,第 139-168 页;1988 年。

  • 卷尾猴的禀赋效应。Venkat Lakshminaryanan、M. Keith Chen 和 Laurie R. Santos,《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B》,第 363 卷,第 3837-3844 页;2008 年 12 月。

  • 可预测的非理性:塑造我们决策的隐藏力量。丹·艾瑞里。哈珀·柯林斯,2008 年。

  • 创造性劳动对学龄前儿童和成人财产所有权转移的影响。P. Kanngiesser、N. Gjersoe 和 B. M. Hood,《心理科学》,第 21 卷,第 1236-1241 页;2010 年 9 月。

  • 对谁来说,与财产分离更痛苦?禀赋效应中的文化差异。W. W. Maddux 等人,《心理科学》,第 21 卷,第 1910-1917 页;2010 年 12 月

特别报道:压力
因压力而分裂

SA Mind Vol 22 Issue 4本文最初以“对财产的热情:我的!”为标题发表于SA Mind 第 22 卷第 4 期(),第 56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1-56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