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人都想快乐

美国人痴迷于幸福,但其他文化对此看法不同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每个人都想快乐。这是一项基本人权。它与各种好处相关联。作为一个社会,我们花费数百万美元试图弄清楚个人幸福的关键是什么。现在甚至有应用程序可以帮助我们转忧为喜。所以每个人都想快乐——对吧? 

嗯,也许不是。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莫森·乔什鲁和丹·韦耶斯的一篇新研究论文认为,对个人幸福的渴望虽然已融入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结构中,但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太受重视。 世界上许多地方对个人幸福更加怀疑,论文中将其定义为体验快乐、积极情绪或成功,而现在的实证研究正在追赶这些文化信仰。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研究人员关注的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看待幸福。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台湾和美国的学生被问及他们对幸福是什么的看法;虽然许多美国参与者认为幸福是他们生活中的最高价值和至高目标,但台湾参与者没有做出这样的陈述。 

其他研究发现,个人责任感——一种认为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幸福负责的信念——美国参与者比中国参与者更强烈地认同。相比之下,中国参与者比美国参与者更强烈地认同幸福与不幸福之间的辩证平衡。当向中国志愿者展示幸福在一生中可能如何变化的各种图表——线性趋势与非线性趋势,并要求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图表时。虽然美国人可能选择线性图,但中国受访者更可能选择非线性图,其中他们的个人幸福会回复或波动。 

是什么解释了这些主要的文化差异?部分答案在于不同文化强调的基本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重点是实现社会和谐,其中社群和归属感受到高度重视。在西方文化中,重点是实现幸福,其中个人主义的自我往往受到推崇。 

这些价值观转化为对个人幸福的不同权重。 在一篇论文中,大石和他的同事考察了30个国家/地区词典中幸福的定义,发现西方文化中,内在的快乐感定义了幸福,比东亚文化更甚。 相反,东亚文化对幸福的定义更符合社会和谐,它与好运和财富相关联。事实上,当研究人员衡量积极情感或快乐感时,它们与北美个人幸福感的增强密切相关,但与东亚个人无关。相反,社会因素——例如适应社会规范或履行关系义务——与东亚幸福感的增强有关。 

换句话说,个人幸福可能会变得令人厌恶,特别是当它以牺牲集体主义文化高度重视的社会和谐或道德义务为代价时。 

鉴于这项研究,美国人是否应该反思他们对个人幸福的热爱?  我们知道幸福有很多好处,从拓宽一个人的思维技能到改善身心健康。但是,优先考虑个人幸福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过度关注自我。也许我们需要在美国文化中采取更平衡的幸福观。个人幸福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在其他情况下则是一种限制——适度有益,但过度有害。 在某些时刻,我们可能需要并受益于感觉良好,但在其他时刻,我们可能最好将重心放在以他人为中心的平衡、有意义的生活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不是要追逐的谚语目标,而是一个美好人生的(快乐)结果。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Emily Esfahani Smith has written about culture, psychology, and relationships for The Atlantic, New York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TIME, NewsweekDaily Beast, The New Criterion, and other publications. She is also an edit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s Hoover Institution, where she manages the Ben Franklin Circles project, a collaboration with the 92nd Street Y and Citizen University to build community and purpose across the country. She holds a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ositive psychology. Born in Zurich, Switzerland, she grew up in Montreal and lives in Washington, DC with her husband.

More by Emily Esfahani Smit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