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点翅夜蛾可能利用其翅膀上形状变化的图案,作为在黑暗中隐秘吸引配偶的方式。在去年九月发表于《Current Biology》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报告称,在雄性蛾子的前翅上发现了三块斑点,当从特定角度观察时,这些斑点的深浅和大小会发生变化。在雌性蛾子中,整个前翅都会变暗。
尽管白天活动的蝴蝶和蛾类物种已知会利用动态视觉效果进行交流,但研究人员曾认为,由于缺乏光线,它们的夜行性同类几乎完全依赖化学信号。但是,这些首次在夜行蛾子中发现的翅膀图案变化表明,这些昆虫也可能融入视觉信号。由于只有雄性具有这种图案,研究人员表示,这很可能是一种性选择机制。
珍妮弗·凯利(Jennifer Kelley)是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生态学家,她和她的同事在为另一个项目查看博物馆蛾类标本时,首次注意到这种视觉现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效应与角度有关时,我们就知道,要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我们必须理解其背后的光学物理学,”凯利说。该小组联系了在珀斯莫道克大学研究材料几何学的格尔德·施罗德-图尔克(Gerd Schröder-Turk)和瑞士阿道夫·默克尔研究所的纳米光子学专家博多·威尔茨(Bodo Wilts)。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研究人员共同将这种光学效应追溯到蛾类翅膀上的纳米级尺度。当从上方观察翅膀时,鳞片会像一面暗淡的镜子一样直接反射可用光线。然而,当从某个角度观察时,它们会让一些光线通过,从而显露出更深一层的深色鳞片,这些鳞片在雄性蛾子的翅膀上呈现为斑点。如果昆虫剧烈地拍打翅膀——这是雄性接近潜在配偶的常见行为——这些斑点就会闪烁,即使在非常昏暗的光线下也能产生引人注目的信号。
“这些蛾子为解决窃听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密歇根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伊丽莎白·蒂贝茨(Elizabeth Tibbetts)说,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的信号从一个方向看非常明显,但从其他方向看却看不见,这使得雄性可以向雌性展示自己的性感,而不会引起捕食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