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星导航到GPS,世界依赖于超精密计时,通常基于原子钟。这些设备使用能量源,例如调谐到特定频率的激光,来激发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然后在快速、规则的时间间隔内落回较低的能级——这是原子钟的“滴答”。
但即使是原子钟也不是完美的,因为环境因素会影响电子的弹跳方式。随着我们的技术工具需要越来越高的精度,物理学家们正在设计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将计时移到原子核内部,通过激发质子和中子而不是电子,使其与此类干扰隔离。由于质子和中子的密度相对较高,“核时钟”将需要更强大的调谐激光——以及一种非常特殊的原子。现在,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关于同位素钍229的突破性测量结果表明,实用的核时钟可能终于触手可及。
研究的主要作者桑德罗·克雷默解释说,虽然当今最好的原子钟每1亿年才损失一秒,但核时钟每317亿年才会损失一秒(这比宇宙年龄的两倍还长)。这种增强的精度可能会推动计时、核物理学以及用于卫星导航和电信的量子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它将立即将核物理测量的精度提高[一个]万亿到千万亿[的因子],”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何塞·R·克雷斯波·洛佩斯-乌鲁蒂亚说,他没有参与新的测量。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2003年,物理学家首次提出,一种名为钍229的合成同位素可能是核计时的关键。理论上,钍229的核粒子可以跃迁到能量异常低的激发态,使其成为唯一一种当前激光技术可以实际激发用于核时钟的同位素。“大多数[元素]的核跃迁都具有数千或数百万电子伏特的非常大的能量,”这超出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激光器的能力,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家阿德里安娜·帕尔菲说,她也没有参与这项新工作。
在这项研究中,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核物理设施ISOLDE的一个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发现并测量了钍229的核跃迁。在8.3电子伏特时,这种跃迁足够小,可以用特制调谐激光器触发。ISOLDE团队发言人、比利时鲁汶大学核与辐射物理研究所教授皮耶特·范杜彭说,物理学家们现在正在开发激光器,使钍时钟滴答作响。“一旦观察到[钍229和这些新激光器之间的]共振,”范杜彭说,“我们将向前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