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观点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引起莱姆病的蜱传细菌,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i) 是一种狡猾的入侵者。它会引起一系列模糊的症状,有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使诊断变得困难。然而,如果得不到治疗,这种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的严重炎症。新批准的莱姆病疫苗可以保护 75% 到 80% 的接触感染蜱虫的人,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其效果可能不会持久,并且对其安全性也存在一些疑问。因此,为了开发更好的疫苗,北卡罗来纳大学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决定进一步探究伯氏疏螺旋体 (B. burgdorfi) 传播的生物学机制。他们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微生物比科学家想象的还要狡猾。
团队成员阿拉温达·M·德·席尔瓦 (Aravinda M. de Silva) 指出:“之前的研究表明,某些表面蛋白在蜱虫肠道中表达,而另一些则在宿主体内表达,并且从蜱虫到宿主的过程中发生了转换。《本文向我们展示了情况要复杂得多。” 通过更仔细地检查表面蛋白的表达,研究人员做出了一个关键的观察:在吸血过程中,蜱虫实际上将高度可变的伯氏疏螺旋体 (B. burgdorfi) 群体传播到宿主体内。相比之下,当蜱虫不吸血时,群体则相当同质。德·席尔瓦 (de Silva) 表示,这意味着“细菌本质上在传播过程中进行适应,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感染宿主的机会。” 德·席尔瓦 (de Silva) 沉思道,有趣的是,蜱虫将如此多不同“风味”的伯氏疏螺旋体 (B. burgdorfi) 注入宿主体内的这一事实似乎解释了多年前的一个观察结果:蜱虫传播的莱姆病细菌比注射到动物体内的培养细菌更能成功地逃避免疫反应。
该团队建议,未来开发更好疫苗的努力可以集中在细菌群体多样化之前在蜱虫体内产生的抗原上,或者集中在所有其他可变细菌共有的表面蛋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