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新的“美重子”粒子

这是在该原子加速器上发现的第二个新粒子,物理学家们也在这里寻找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一种前所未见的亚原子粒子在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内部出现,使物理学家们离解开宇宙中物质是如何组合的谜团更近了一步。

在粒子碰撞了约530万亿次之后,在瑞士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CMS实验的科学家们发现了新型“美重子”的明确证据。

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粒子(夸克是构成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构建块)。美重子是包含至少一个美夸克(也称为底夸克)的重子。新的样本是一种特殊的激发态美重子,称为Xi(b)*,发音为“csai-bee-star”。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该发现于周五(4月27日)由CMS合作组发布的一篇论文中宣布(CMS代表紧凑渺子螺线管,它是LHC机器17英里或27公里地下环路中内置的少数几个探测器之一)。

“这非常有意义,”苏黎世大学一位参与CMS实验的物理学家文森佐·基奥奇亚告诉LiveScience。“我们从事的项目需要运行数年——从构思到数据采集,可能需要超过10年——所以当您实际上取得一项发现时,并且您知道这个粒子对撞机是少数几个可以产生它的对撞机之一时,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这是在该原子加速器上发现的第二个新粒子,该加速器于2008年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实验室开放。[古怪物理学:自然界中最酷的小粒子]

Xi(b)*粒子是由一个名为量子色动力学的物理理论预测的,该理论预测了夸克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重粒子,但以前从未被观察到。

“它被期望出现在它被发现的位置附近,”基奥奇亚说。“并非所有这些重态都被发现了,所以你必须寻找所有这些粒子。很可能理论还不完整。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这是预料之中的,但我们必须继续寻找意料之外的事物。”

研究人员希望,如果他们在LHC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将会发现更多这些未见过的粒子。

像Xi(b)*这样的奇异物质非常不稳定,只能存在几分之一秒。当两个质子在对撞机内部正面碰撞时,它们从释放的大量能量中爆发出来。然而,几乎立即,它们会衰变成其他粒子,而物理学家在探测器中看到的就是其中一些东西。

CMS研究人员分析了数万亿次碰撞的结果,以找到Xi(b)*后代的特征。

“碰撞产生了大量的轨迹,”基奥奇亚说。“将点连接起来,准确找到哪个粒子来自哪个衰变实际上并不容易。让我有信心的是,如果我们在LHC上找到这个复杂的反应链,那么我们一定有很好的机会找到[其他]重粒子。”

除了量子色动力学预测的其他缺失粒子之外,LHC的研究人员还热切地追逐着另一个难以捉摸的目标——希格斯玻色子。人们认为这种被传闻的粒子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粒子都有质量。CMS和LHC的另一个实验ATLAS的许多科学家表示,该粒子就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他们希望能够在今年年底前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Clara Moskowitz is a senior editor at 大众科学, where she covers astronomy, spac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She has been at 大众科学 for a decade; previously she worked at Space.com. Moskowitz has reported live from rocket launches, space shuttle liftoffs and landings, suborbital spaceflight training, mountaintop observatories, and more. S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astronomy and physics from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Clara Moskowitz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 All rights reserved.